植入性医疗器械购用混乱 可借鉴甘肃做法 |
![]() |
2010年,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收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405例,其中造成严重危害的32例,部分就是植入性医疗器械造成。较之一般手术而言,植入医疗器械的手术具有花费高、风险大的特点。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植入医疗器械手术就是“大手术”,一旦发生质量问题,给患者造成的影响比较严重,不光是经济损失,而且对身体直接造成直接伤害,轻则致残,重则危及生命。
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处负责人介绍,由于相关法规不完善,监管深入难,植入性医疗器械购用混乱的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光在甘肃省许多地方存在,而且是全国性的问题,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应重视和加强监管。随着医疗技术进步,植入性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中不断增多,但受法规不完善和监管难深入等影响,临床购用混乱的现象比较普遍,已经成为危及患者健康和影响医疗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管方面,甘肃省金昌市近年来进行了探索,其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植入性医疗器械购用混乱带有普遍性
植入性医疗器械是指任何借助外科手术,器械全部或部分进入人体或自然腹腔中,在手术过程结束后长期留在体内,或者至少留在体内30日以上的医疗器械,常用的有骨与关节替代物、心血管植入物、人工心脏瓣膜、眼内晶体植入物、血管支架等。
在甘肃省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目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临床相关手术中,基本都能使用植入性医疗器械,而且是规模越大和技术条件越好的医院,使用的越多。在最近召开的甘肃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来自各市州的食品药品监管人员普遍反映,在植入性医疗器械临床购用中,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都没有集中采购或库存,而是采用一种“先手术使用后验收入库”的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做法是患者手术日期确定前,由使用科室或医师个人直接通知经销商送货,或手术当天直接送到手术室,医疗器械经验收后由手术医师或相关人员填写登记,手术后,根据医师或相关人员登记及相关票据,再到医疗机构管理部门补办入库手续。在这种购用模式下,一些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松懈,把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单位购用行为变成了医师个人采购,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医师与植入性医疗器械经销商形成利益链条,从购用环节中谋取利益,甚至把名实不符或存在质量隐患的产品提供给患者。
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的一起案件,就能反映这一问题:一名酒泉市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临床医师使用的接骨钢板与接骨螺钉不配套,导致医患纠纷发生。对于现行的植入性医疗器械购用模式,甘肃省各市州的食品药品监管人员普遍认为,其中隐患太多,危害太大,不能对所使用的植入性医疗器械进行追溯,无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监控。

- 相关报道
-
- Cell:我国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驱动的策略实现了蛋白质的快速高效进化 (2025-07-29)
- 第四届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大会 (2025-07-29)
- 2025年7月Cell期刊精华 (2025-07-29)
- Cell:告别“单兵作战”!SPIDR技术开启“联合作战”新纪元,一次实验看清数十种RNA调控蛋白的“社交网络” (2025-07-29)
- Nature:中国学者开发基因编辑蚊子,有望终结疟疾传播 (2025-07-29)
- Science:利用人工智能揭示蛋白质稳定性规则,有望推进蛋白质工程变革 (2025-07-29)
- 屡获殊荣: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荣获《南方周末》2025年度ESG创新案例奖 (2025-07-28)
- 一滴血测早期食管癌!Adv Sci:新型生物芯片结合AI,9种囊泡蛋白助诊断准确率超90% (2025-07-28)
- Science:利用新开发的谱系追踪工具绘制肿瘤细胞的历史和位置,从而揭示其生长模式 (2025-07-28)
- Cell:新研究确定了世界上首个有望预防危及生命的HTLV-1病毒感染的新方法 (2025-07-2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