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抗感染药物获准上市率逐年下降

抗感染药物获准上市率逐年下降

  近年来,抗感染药物的获准上市率逐年下降。对小分子抗感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仍然主要依赖对现有药物的结构修饰与制剂开发来扩展临床应用与产品的生命周期。化学结构指导的基于小分子的创新策略已无法研发出足够数量具有显著临床优势的新型抗感染化合物。传统的小分子药物化学在发现抗感染药物上是否已经走到尽头了?


  抗微生物治疗策略亟须战略性改变,开发与应用真正全新的药物是核心内容之一。这些药物不仅能安全有效地清除病原体,而且具有将耐药性产生的风险降至最低甚至消除的作用模式,从而可一劳永逸地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耐药性问题。


  在20多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大自然为人类创造并发展了真核生物(或者原核生物)的内源性抗微生物多肽,它一直在抵御着人类接触到的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虽然很久前人类就已认识到多肽类抗感染物质可以作为一种解决当前临床问题的方案,但直到现在才得以实现。合成多肽类药物的全球市场预计在2013年以前将增长至115亿美元。

  
  内源性抗微生物多肽与病原体的膜组分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摄动和(或)溶菌,或者抑制病原体繁殖,或者进入哺乳动物细胞,使病原体中性化。大多数现有抗菌药物皆以繁殖所需的关键代谢途径为作用靶点,故仅对处于复制期的病原体有效;而内源性抗微生物多肽这种以膜为靶点的作用模式,使其不仅对代谢活性也对代谢非活性微生物有效。


  多肽类抗感染药物尚未产生耐药性问题,在对致病的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别前,经验性的给药治疗并无多少临床风险,因此它比现有药物更适合于预防性用药。对治疗目前尚无可靠鉴别技术的真菌感染,抗病毒多肽在控制流行性感冒以及防止免疫缺陷患者因使用抗真菌多肽而感染致命性疾病,如念珠菌血症、曲霉病、隐球菌病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合成了一批天然抗微生物多肽的类似物或其片段作为候选化合物进行研究,但最终开发新药的目标都失败了。这主要是由于尚未完全理解内源性抗微生物多肽的高度复杂性与多效性。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