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公布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方案 |
![]() |
追查密切接触者,可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在中国内地确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卫生部日前紧急发布方案,明确密切接触者的判断与管理准则。
判定:四类人属密切接触者
只要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情况下,与甲型H1N1流感的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接触,均可判定为密切接触者。
卫生部明确,密切接触者是指具体包括: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员;与病例共同生活或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员;或直接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或可能暴露于病例污染的环境或物体的人员等。
管理:被观察者早晚测体温
卫生部明确,对密切接触者可进行指定场所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为七天。被观察者应该接受早晚两次测试体温,卫生部门应详细记录其健康状况。
卫生部表示,加强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有利于延迟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蔓延。在该病流行的不同阶段,管理工作将适时作出调整。
何为近距离接触人员?
2米内被传染可能性很大
卫生部发布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试行)》中明确,在没有防护的条件下,与甲型H1N1流感病例有近距离接触者,也可被认定为密切接触者。
昨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组副组长徐小元向本报解释,根据目前研究看,一般2米之内可称为近距离接触,被传染的可能性很大。
定点和居家观察如何确定?
确诊病例接触者集中隔离
《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试行)》中称,对密切接触者可选择定点医学观察和居家医学观察。
居家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以及同居所的人都不能外出,集中观察者应该分室。
昨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李德新对本报表示,对已出现病症或与确诊病例有直接接触的人员,适宜定点集中隔离,但卫生部门也可根据情况判断,其他病例是否需要定点集中隔离。
他强调说,即使居家医学观察,被观察者仍需接受每日两次的提问检测,并且不要走出家门。
中国首次明确甲型H1N1流感大范围流行监测方向
发现病例须两小时内直报
昨日,卫生部公布《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一版)》,首次明确了我国对该疾病若发生大范围流行后的监测方向。
根据方案,各地发现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应于两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两小时内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监测方案指出,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条件下,应尽快将病例转运至当地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病例报告后,应尽快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病人的病情进展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深入,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程记录、医嘱单、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随时将更新的调查结果和资料上报,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方案明确,此监测方案适用于目前,我国只出现了输入性的散发病例,以及输入病例导致我国出现本土的有限传播,但尚未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
消毒指南
卫生部:开窗通风预防性消毒
不必对室外环境开展大面积消毒,防止过度消毒
昨日,卫生部发出甲型H1N1流感疫源地消毒指南(试行),如果发生病毒流行,家庭每日开窗通风2?3次即可做预防性消毒。
指南称,普通家庭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若无患者,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回家后应及时洗手、换衣服,有客来访后,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处理,必要时进行消毒。
对于没有明确病例发生的公共场所和学校,加强通风,清洁消毒工作按已有法规即可,不需专门针对甲型H1N1流感开展消毒工作。
卫生部表示,甲型H1N1流感现场消毒工作,可以减缓或延迟疫情的传播蔓延,但一般不必对室外环境开展大面积消毒,要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Science: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2025-07-07)
- 《自然》子刊:刷新认知!哈佛团队发现,乙肝病毒自身或不致肝癌,但会增强致癌物的作用 (2025-07-07)
- 《科学》子刊:科学家揭示帕金森病中不同的发病轨迹,或为定义亚型和治疗靶点提供新见解! (2025-07-07)
- 《细胞》破解常见痴呆的治疗难题!“老药新用”有望恢复大脑功能 (2025-07-07)
-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4篇Cell论文:高度血管化的肺/肠道类器官;修复血管性痴呆;自身免疫病新疗法;同义突变调控性状 (2025-07-07)
- 内蒙古安迪科同位素诊疗药物生产中心举行奠基仪式 (2025-07-06)
- 同济大学《Nature》子刊发文:揭示糖酵解重编程与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协同抗癌机制 (2025-07-06)
- Mol Cell 封面论文:王晓东院士团队揭示程序性坏死引发炎症的新机制 (2025-07-06)
- 登上《柳叶刀》:华中科技大学梅恒团队利用in vivo CAR-T成功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2025-07-06)
- EIZO艺卓正式推出数字病理专业系列显示器 (2025-07-0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