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JECCR:科学家揭示驱动常见乳腺癌对疗法耐受背后的潜在分子机制

JECCR:科学家揭示驱动常见乳腺癌对疗法耐受背后的潜在分子机制

来源:100医药网 2025-08-20 14:31

这项研究颠覆了科学家们的传统认知,揭示了JNK通路在ER+乳腺癌中兼具“双面角色”,即正常活性时通过c-JUN介导应激反应和衰老发挥抑癌作用,而过度激活或完全抑制均导致不良预后。

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之一,其中约70%为雌激素受体阳性(ER+)亚型。近年来,CDK4/6抑制剂(如帕博西尼)联合内分泌治疗(如他莫昔芬)已成为ER+乳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约30%-50%的患者在治疗2-3年后出现疾病进展。耐药机制复杂多样,如Rb蛋白缺失、Cyclin E1扩增等,但仍有大量病例的耐药原因尚未明确。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题为 JNK pathway suppression mediates insensitivity to combination endocrine therapy and CDK4/6 inhibition in ER+ breast cancer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悉尼加文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意外发现,JNK信号通路(尤其是MAP2K7基因)的失活或许是导致联合治疗耐药的关键因素,这一发现不仅为临床耐药提供了新解释,更提示JNK通路活性或可作为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目前,针对CDK4/6抑制剂耐药的研究多集中于单药治疗模型,而联合内分泌治疗的耐药机制仍属空白。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通过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系统性探索了ER+乳腺对 他莫昔芬+帕博西尼 联合治疗的耐药驱动基因,研究者假设,JNK通路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应激反应和衰老进程影响药物敏感性,但其在ER+乳腺癌中的角色存在争议,既有研究显示JNK激活促进耐药,亦有证据支持其抑癌作用;为此,本文呢了多维度实验验证JNK通路的功能矛盾性及其临床相关性。

研究以ER+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T-47D为核心模型,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MAP2K7、MAPK8(JNK1)和MAPK9(JNK2)基因敲除细胞系。全基因组筛选采用Brunello文库(靶向19,114个基因),通过测序分析sgRNA富集情况。体内实验采用缺陷小鼠尾模型评估转移负荷;体外实验包括蛋白质印迹(检测pJNK、c-JUN等)、RNA测序(分析转录组变化)、 -半乳糖苷酶染色(评估衰老)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与周期)。临床数据分析整合了TCGA、METABRIC等队列的基因组和生存数据,并在一项78例转移性ER+乳腺癌患者队列中验证pJNK蛋白表达的预后价值。

CRISPR/Cas9筛选识别出在内分泌治疗+CDK4/6抑制剂不敏感的ER+乳腺癌细胞中的JNK通路缺陷

本文的关键发现:

1. CRISPR筛选锁定JNK通路:MAP2K7(JNK上游激酶)的缺失显著富集于耐药细胞,其 评分高达20.11,提示JNK信号抑制是耐药主因。

2. MAP2K7敲除的生物学效应:敲除细胞表现为pJNK磷酸化水平降低75%-97%,且应激诱导的JNK激活能力受损。小鼠模型中,MAP2K7缺失使肺转移灶数量增加2倍。

3. 耐药机制解析:MAP2K7缺失导致AP-1转录因子c-JUN表达下调,削弱药物诱导的衰老反应( -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减少50%),但不影响凋亡。RNA-seq显示,JNK通路缺陷细胞对联合治疗的转录应答显著减弱,尤其是E2F靶基因和G2/M检查点通路。

4. 临床验证:TCGA数据显示,MAP2K7缺失的ER+乳腺癌患者pJNK活性降低37.5%;转移性患者队列中,低pJNK表达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更短(p=0.044)。此外,术前帕博西尼治疗试验(POP)表明,JNK通路低表达患者对药物的增殖抑制反应较差(p 0.01)。

这项研究颠覆了科学家们的传统认知,揭示了JNK通路在ER+乳腺癌中兼具 双面角色 ,即正常活性时通过c-JUN介导应激反应和衰老发挥抑癌作用,而过度激活或完全抑制均导致不良预后。MAP2K7失活会通过破坏AP-1/ER 转录网络来逃逸联合治疗的增殖抑制,这一机制为临床耐药提供了新靶点。然而,JNK通路的复杂性(如MAPK9高表达与转移相关)提示需分层患者:中水平pJNK活性可能是疗效最佳区间。未来,开发JNK通路活性检测试剂盒或可优化治疗选择,而针对MAP2K7的激动剂探索值得期待。总之,本文研究结果为ER+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开辟了新视角,同时警示JNK抑制剂的潜在风险。(100yiyao.com)

参考文献:

Alexandrou, S., Lee, C.S., Fernandez, K.J.et al..J Exp Clin Cancer Res44, 244 (2025). doi:10.1186/s13046-025-03466-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