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美容护肤 > 医联分分钟“变脸” 直面C端开启“大跃进”

医联分分钟“变脸” 直面C端开启“大跃进”

曾经有个段子,叫“真信那些大佬的话你就输了”。比如马云曾说过“饿死不做游戏”,周鸿祎说过“360绝不做杀毒软件”,刘强东说过“5年内不会涉足在线图书销售”......当然,最后他们都食言了。食言不是大佬们的专利,即使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也可以食言、朝令夕改。最近,互联网医疗行业有个著名的B端企业(服务医生)叫医联,开始进入此前宣称绝不涉足的C端(患者)。不过,与那些大佬虚晃一枪不同,医联的朝令夕改更多反映其自身的战略定位问题。

  从B端到C端 医联自乱阵脚?

  坐在风口上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催生出多种模式,而医联将自身定位确立为“实名医生平台”,与那些从医院端、患者端切入移动医疗的公司区隔。公司创始人接受媒体采访多次表示,“医生太苦了,要让中国医生过得好点”,这是成立医联的初衷。情怀的表述下是医联对于商业现实的思考,其创始人多次表示,C端患者市场消费频次低,获客成本高,并不看好做患者市场的模式。因此,医联决定扎根B端医生群体,旗下医联APP、医联通APP等产品围绕医生社交、出诊转诊、个人品牌塑造等开展服务。

  在2016年底的一个行业会议上,医联创始人再度明确医联要通过服务医生连接一切,针对患者,医联的模式是B2B2C,“医联不会直接2C”。不论是老板表态还是企业产品布局,医联都是一个专注于服务医生的B端品牌。当大家都庆幸这样一个专注的企业,真的能让医生群体有尊严的挣钱的时候,医联转眼间就用实际行动打了吃瓜群众的脸。

  今年1月,有媒体报道“医联开启互联网医院战略 首家互联网医院落地山东”,医联将负责互联网医院的整体运营,向患者提供包括在线问诊、线下出转诊、面诊、手术预约,在线开药和药品配送等互联网就医服务;3月,医联又与银川市政府签约,正式获得互联网医院资质,并进驻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基地,互联网医院这是再直接不过的2C业务。与一个月前公司创始人信誓旦旦的“不会直接2C”形成鲜明反差。

  以医联目前的阵仗看,很可能是想左手牵医生,右手揽患者,转型成一个直面B端和C端的平台。如此一来,医联就从一个服务医生的专业特色平台变成了与多数移动医疗企业趋同的无差异平台。这不仅与公司创立的初衷不一,而且短时间内做出改变公司战略与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也让大家感到困惑。

  2B和2C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针对医生群体的产品与服务体系的建设,与针对患者群体的服务是截然不同的。从服务B端到涉足C端,医联的转变不可谓不小。不知道公司高层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剧情反转,又如何面对被情怀吸引来的实名注册医生群体。如此迅速地完成打脸般的反转,医联不是战略高手,就是自乱阵脚。不过,从目前的行业和企业情形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好大夫融资2亿 医联被投资人看衰?

  那么,问题来了。号称中国最大的实名医生平台,医联何以自乱阵脚?日前的一则新闻透露了答案。3月29日,好大夫获得由腾讯领头的2亿美金融资,这是好大夫创立11年来,首次官方确认的融资消息。好大夫表示,融资后还将持续扩大在医生等医疗资源上的优势,帮助医生在线管理和服务自己的老患者。这其中,毫无疑问包括好大夫自16年开始大力推行的互联网医院。

  在移动医疗行业,腾讯一直是风向标一样的存在。行业正值寒冬,腾讯再度大手笔领头好大夫,自然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腾讯究竟看重好大夫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好大夫一直引以为豪的是拥有国内数一数二的医生和患者资源。截至2016年底,好大夫总服务患者数达到3274万人,至2017年3月,吸引14.5万名医生完成了实名注册。吸引腾讯的,正是好大夫在B端、C端的双重优势。

  好大夫融资对医联的打击不仅在于同行竞争压力加剧,还在于好大夫战略方向的胜出。更严重的是,医联被投资人看衰的风险。众所周知,医联与腾讯渊源颇深,2015年8月就曾获得腾讯投资。如今,金主爸爸掉头投资同样在争取医生端资源的好大夫,医联的心理阴影面积可想而知。腾讯转投好大夫透露出的讯息是:腾讯更看好好大夫的医生资源、C端患者资源,而医联赖以成名的医生端市场正遭遇危机。从这个角度看,在投资方不看好的情况下,医联亟需一个转型C端的新故事来讲,因此快速转向C端患者市场就不足为奇。

  营利前景不明 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

  同样是在去年年底的那次演讲中,医联公司创始人提出了“医生平台如何创造价值”这一核心命题,换句话说就是医联该怎么赚钱。根据创始人的设想,医联将为医生群体提供药商、器材商等配套支持,提供学术交流、职业发展等支持,还计划针对患者提供手术前的金融保险服务。

  更早的一篇公关稿中,医联提出要打破轻问诊盈利困难的难题,从贴身服务医生延伸至医疗全产业链创造更多盈利机会。为此,医联要纳入财务、法务、保险、医生理财、患者分期付、医生工作室等产品,为医生提供全面服务。整体上,医联的盈利模式要以开刀、开药、开会等高价值环节为主。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看似完美的盈利模式正遭遇尴尬的显示。

  据公开资料,医联从2016年5月实现商业化,当年12月营收达到1800万,其中约55%来自医生出转诊收入的分成。且不说那些憧憬的美好营收路径实现了多少,仅55%来自医生出诊就暴露了成色。目前医联对外宣称平台共有实名注册医生43万,其中出诊医生也就是为医联贡献营收的医生大概有4万名,他们月度的出诊量对外是两万次,如此算来,每一笔医生出转诊的营收单价仅500块钱。与医联畅想的从高价值环节创造营收相距甚远。

  另一个现实是医联巨大的运营成本。医联目前团队共600多人,但线下服务医生的而经纪人团队就达400人。重模式可以带给医生更好的服务体验,但也给企业带来高额的运营成本。庞大的线下团队完美躲过了移动医疗轻资产的优势,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极其考验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许,对医联来说,能否收支平衡都是一道关卡。

  整体来看,医联在自己发家的医生服务端,尚未找到清晰且持续的盈利来源时,迫于同行的压力,又大肆进军与B端服务截然不同,且此前并不看好的C端患者市场。不得不说这是一步惊险的大跃进,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资源整合、运营能力等企业综合实力。如此激进的大跃进,好比于根基不牢的情况下又起高楼,不能不让旁观者替医联捏把汗。在此,想到一句名言“饭要一口一口吃 路要一步一步走”,不然的话,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