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肌梗死治疗日|掌握这些知识 危急时可以救命 |
![]() |
来源:互联网2022-11-18 12:06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心肌梗死是最严重也可能是致命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发展迅速,随时可能出现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心脏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肌梗死是最严重也可能是致命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发展迅速,随时可能出现休克、急性、恶性甚至心脏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为提高公众对AMI严重性和防治重要性的认识,普及AMI规范化治疗流程,2014年将每年的11月20日定为我国AMI治疗日。120表示有两个:一种是急性心梗后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二、急性心肌梗死后,黄金抢救时间是120分钟。
警惕这些症状是心肌梗死的前兆。
胸痛往往是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心梗患者胸痛的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较高(往往超过半小时),多发生在安静或睡眠时。休息或者服用硝酸甘油都没有缓解。同时,疼痛的发作常伴有面色苍白、出汗、恐惧、濒死感等症状。
部分隐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胸痛症状,但有牙痛、胃痛、肩痛、关节痛等。伴有全身不适,如出汗或虚脱。这些症状也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
此外,还有一些人在心肌梗死前没有疼痛症状,仅表现为轻度胸闷、恶心、呕吐、头晕、心慌、腹痛、低血压或完全没有症状。这些症状不能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所以经常发生医生不及时重视或者临床医生不重视的情况,大大增加了住院时间和死亡率。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
心肌梗死最重要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斑块的破裂和形成,阻塞冠状动脉血流,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此外,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通常是迅速和突然的。因此,一旦发生,应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及时治疗。
目前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再灌注治疗,包括冠状动脉内溶栓、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这些治疗方法的优点是能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开放,尽快恢复血流,从而最大限度地挽救心肌功能,减少梗死面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临床预后。
冠状动脉堵塞后,仍有胸痛。可能是微血管有问题。
溶栓治疗、支架和搭桥治疗可以快速开通堵塞的大血管。但临床上,部分患者手术或溶栓后仍有胸闷、胸痛症状。
事实上,在冠状动脉的大血管和心肌细胞之间存在着大量无数的、看不见的微血管。这些微血管是大血管和心肌细胞之间非常重要的桥梁,是向心肌细胞输送血液的最后通道。
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和缺氧可损伤微血管。而冠状动脉再通治疗无法疏通微循环,血液无法输送到缺血的心肌组织,导致患者治疗后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这种现象临床上称为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
近年来,通过国家胸痛中心的建设,我国在心肌梗死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30%-37%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早期再灌注治疗后冠状动脉开通后仍无复流。长期无复流和血流缓慢引起心肌缺血坏死,可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即心室重构和继发性卡
目前临床证据充分的可以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主要有尼可地尔和通心络胶囊。北京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领导的通心络胶囊防治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的临床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前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显著改善心肌血流灌注,降低24小时心肌无复流发生率(34.26%vs. 54.05%,P 0.01)。80天时,与对照组相比,通心络胶囊能明显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缩小面积,改善心功能。
心脏三联方案有望预防心脏破裂。
基于以往的研究证据和临床经验,杨跃进教授课题组提出了通心络胶囊、负荷他汀类药物和尼可地尔联合应用的三联疗法方案。该方案可保护心肌微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和心肌出血,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患者预后,预防心脏破裂。
资料显示,201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CCU)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59例,死亡17例。其中心脏破裂8例,占死亡病例的47%。使用三联心脏方案后,2016年CCU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10例,死亡15例,其中心脏破裂3例,占死亡患者的20%。全部为发病12小时内的患者,入院前已发生心脏破裂。因此,通心络胶囊不仅能减少心肌无流量,还能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破裂。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和自己生命的第一责任人。今年11月20日是第九个中国心梗治疗日。专家提醒,希望大家牢记两个120,在出现心梗症状时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把握120分钟黄金救治时间,构筑一条固若金汤的心梗防控战线。
版权声明
本网站标有“来源:百医网”或“来源:毕”
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思齐圈2025第十届「MMC医学市场年会」,重磅启幕! (2025-07-07)
- 线粒体转移是癌症转移的隐形推手?!最新Nature 科学家揭秘肿瘤转移背后的新机制! (2025-07-07)
- 县医院医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论文,为脑中风治疗带来新策略 (2025-07-06)
- 显著肿瘤消退!福建医科大学发文:发现结直肠癌肝转移潜在治疗新通路 (2025-07-06)
- Nature Methods:解锁细胞3D迷宫——AI新视角,看清生命最微观的动态建筑 (2025-07-06)
- Cell:开发出LoxCode技术,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追踪细胞命运 (2025-07-05)
- Cancer Cell:胡国宏团队首次揭示,化疗会唤醒休眠癌细胞,导致癌症复发转移 (2025-07-05)
- 研究破解马传贫疫苗致弱关键因素 (2025-07-05)
- 《科学》:分子胶重大突破!超1600个靶蛋白浮出水面,分子胶可降解蛋白范围大幅扩大 (2025-07-05)
- MC:复旦大学团队首次发现BAG2感知精氨酸缺乏,促进肿瘤存活的机制! (2025-07-05)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