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Pathogens:揭示埃博拉病毒破坏血 |
![]() |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属于丝状病毒科的一种高致病性病毒,感染人和灵长类动物引发烈性出血性传染病 埃博拉出血热 。1976年埃博拉病毒第一次出现以来,埃博拉疫情反复出现,造成了大量的死亡病例,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部分埃博拉出血热幸存者出现眼部的持续性感染和眼部后遗症,这可能与内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有关,但其机制尚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崔宗强团队发现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刺激周细胞分泌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破坏内血-视网膜屏障。
本研究构建了多种视网膜细胞共培养的内血-视网膜屏障(inner blood-retinal barrier,iBRB)模型,通过对屏障的电阻测定和渗透性实验,发现丝状埃博拉病毒样颗粒(Ebola virus-like particle,EBO-VLP)造成内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然而,埃博拉病毒样颗粒并不是直接对构成屏障的视网膜内皮细胞造成损伤来破坏屏障。之后,科研人员通过细胞因子抗体矩阵筛选发现,埃博拉病毒样颗粒可刺激周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会破坏内血-视网膜屏障的完整性。加入针对VEGF的抗体(Avastin),可阻碍埃博拉病毒样颗粒对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样颗粒刺激周细胞产生的VEGF,下调视网膜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其中,埃博拉病毒的表面糖蛋白在病毒破坏内血-视网膜屏障中起到关键作用。
进一步,研究人员在动物体内验证了埃博拉病毒样颗粒对内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机制。研究通过玻璃体注射将埃博拉病毒样颗粒导入大鼠的视网膜发现,病毒样颗粒对视网膜造成明显的病理性损伤,内血-视网膜屏障的渗透性显著提高。研究结合荧光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发现,埃博拉病毒样颗粒会刺激大鼠视网膜内VEGF的分泌,导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蛋白表达下降。加入VEGF的抗体后,显著减弱埃博拉病毒样颗粒造成的视网膜损伤及屏障渗透性变化。
该研究发现了埃博拉病毒破坏血-视网膜屏障新机制,对于探讨病毒在眼部持续性感染导致并发症或后遗症的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并将有助于开发针对埃博拉病毒持续性感染及后遗症的治疗手段。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PLOS Pathogens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等的支持。
图1.埃博拉病毒刺激周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破坏内血-视网膜屏障

- 相关报道
-
- 线粒体转移是癌症转移的隐形推手?!最新Nature 科学家揭秘肿瘤转移背后的新机制! (2025-07-07)
- 县医院医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论文,为脑中风治疗带来新策略 (2025-07-06)
- 显著肿瘤消退!福建医科大学发文:发现结直肠癌肝转移潜在治疗新通路 (2025-07-06)
- Nature Methods:解锁细胞3D迷宫——AI新视角,看清生命最微观的动态建筑 (2025-07-06)
- Cell:开发出LoxCode技术,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追踪细胞命运 (2025-07-05)
- Cancer Cell:胡国宏团队首次揭示,化疗会唤醒休眠癌细胞,导致癌症复发转移 (2025-07-05)
- 研究破解马传贫疫苗致弱关键因素 (2025-07-05)
- 《科学》:分子胶重大突破!超1600个靶蛋白浮出水面,分子胶可降解蛋白范围大幅扩大 (2025-07-05)
- MC:复旦大学团队首次发现BAG2感知精氨酸缺乏,促进肿瘤存活的机制! (2025-07-05)
- Nature:人体组织中的体细胞镶嵌现象,科学家揭秘人类健康与疾病背后的基因秘密 (2025-07-04)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