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Stem Cell:小分子药物rebecsinib或能逆转ADAR1所诱导的癌症干细胞克隆能力 |
![]() |
来源:100医药网原创 2023-02-27 09:29
一种名为rebecsinib的晚期临床前小分子抑制剂或能通过一种名为ADAR1 p150的炎症诱导蛋白异构体来逆转恶性超级编辑作用。在机体压力反应期间,能作用于RNA1的腺苷脱氨酶(ADAR1)或能通过预防逆转录病毒的整合和逆转录转位作用来保护基因组的完整性。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Stem Cell上题为 Reversal of malignant ADAR1 splice isoform switching with Rebecsinib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名为rebecsinib的晚期临床前小分子抑制剂或能通过一种名为ADAR1 p150的炎症诱导蛋白异构体来逆转恶性超级编辑作用(malignant hyper-editing),ADAR1的这种恶性蛋白异构体在20种不同的癌症类型中能促进机体的沉默、转移和治疗耐受性。
ADAR1蛋白主要参与对RNA的改变,具体而言,其能将RNA构建元件腺苷转变为一种名为肌苷的不同构建元件,这一过程称之为A-I的编辑。正常情况下,ADAR1主要会参与到对机体先天性免疫反应的控制过程中,即机体对外来入侵者的早期反应。由ADAR1所进行的A-I编辑呢狗改变机体RNA的特定方面以便其并不会被机体免疫系统所攻击,ADAR1也被认为能通过修饰RNA来抑制特定病毒的复制和扩散,比如HIV和病毒等,然而,无节制的ADAR1的过度表达或许就会促进癌细胞躲避宿主机体先天性免疫反应。
此前研究结果表明,在恶性微环境中破坏炎性信号或许会促进ADAR1p15发生过度表达,从而诱导慢性髓性(CML)和某些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编程,进而推动白血病前期障碍(比如骨髓纤维化)进展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此外,ADAR1p15在20种不同的恶性肿瘤中还能成为治疗性抗性驱动子和免疫沉默子。AML和CML都是相对不常见的癌症类型,但其二者又是致死性的,尤其是继发性AML(sAML),患者的5年存活率仅为26%,现有的最新数据表明,有超过一半的患者都会在为的第一年就死于sAML,即2017年诊断的21,380名新发患者中就有10,590名患者死亡。
小分子药物rebecsinib或能逆转ADAR1所诱导的癌症克隆能力。
图片来源:Cell Stem Cell (2023). DOI:10.1016/j.stem.2023.01.008
医学博士Catriona Jamieson说道,尽管科学家们在开发性疗法上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四十多年来患者的死亡率基本保持不变。炎性细胞因子诱导的ADAR1的A-I超编辑或许与AML、CML、多发性硬化症、骨髓纤维化和14种不同的实体瘤的治疗耐受性直接相关。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者Jamieson等人开始着手研究确定恶性ADAR1剪接的特定驱动子,并阐明是否其能被逆转。研究人员利用发光的萤火虫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技术以及相应的检测工具开发出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工具,随后观察到,在sAML人源化小鼠模型中,rebecsinib能抑制恶性ADAR1的剪接。
研究人员的目的就是在癌症发生之前有效对其进行阻断,在这些研究中,rebecsinib似乎能潜在地阻断并逆转ADAR1的超编辑,而这种超编辑效应能导致从非侵入性的癌前病变转化为耐受疗法、躲避宿主机体免疫力以及发生转移的侵袭性癌症。研究者指出,在已经完成的新药预研究申请前(pre-IND)的动物模型研究中,rebecsinib已经被证实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有效性,目前正在进行IND的启动研究。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为rebecsinib的临床前研究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或有望作为一种新方法来移除高风险sAML和骨髓纤维化患者对疗法的耐受性以及疾病的复发。(100yiyao.com)
原始出处:
Leslie A. Crews,Wenxue Ma,Luisa Ladel, et al. , Cell Stem Cell (2023). DOI:10.1016/j.stem.2023.01.00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思齐圈2025第十届「MMC医学市场年会」,重磅启幕! (2025-07-07)
- 线粒体转移是癌症转移的隐形推手?!最新Nature 科学家揭秘肿瘤转移背后的新机制! (2025-07-07)
- 县医院医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论文,为脑中风治疗带来新策略 (2025-07-06)
- 显著肿瘤消退!福建医科大学发文:发现结直肠癌肝转移潜在治疗新通路 (2025-07-06)
- Nature Methods:解锁细胞3D迷宫——AI新视角,看清生命最微观的动态建筑 (2025-07-06)
- Cell:开发出LoxCode技术,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追踪细胞命运 (2025-07-05)
- Cancer Cell:胡国宏团队首次揭示,化疗会唤醒休眠癌细胞,导致癌症复发转移 (2025-07-05)
- 研究破解马传贫疫苗致弱关键因素 (2025-07-05)
- 《科学》:分子胶重大突破!超1600个靶蛋白浮出水面,分子胶可降解蛋白范围大幅扩大 (2025-07-05)
- MC:复旦大学团队首次发现BAG2感知精氨酸缺乏,促进肿瘤存活的机制! (2025-07-05)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