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抑郁患者审美体验活动的相关神经机制 |
![]() |
来源:上海交大 2023-02-27 15:11
本研究通过行为学和脑电技术,考察抑郁患者进行审美体验的神经表征。在脑电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对面孔和风景图片作出审美判断。近日,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李卫东团队与芜湖四院合作在线发表研究论文Face-specific negative bias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in depression: Behavioral and EEG evidence。该研究综合应用行为学和脑电技术深入探究抑郁患者进行审美活动的相关神经机制,为基于美学的心理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审美体验的概念在科学和人文研究中有着悠久的传统,早期的描述可以追溯到康德(1790年)和休谟(1757年)等哲学家。神经美学领域尤其涉及审美体验的神经和行为基础(Vessel, 2022),旨在探究神经系统与审美体验之间的联系。抑郁症的症状与奖励系统、默认模式网络等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这些系统被神经美学模型认为对审美体验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于抑郁症的审美特征知之甚少。为此,本研究通过行为学和脑电技术,考察抑郁患者进行审美体验的神经表征。在脑电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对面孔和风景图片作出审美判断。研究发现,相对于对照组,抑郁患者倾向于作出丑陋的判断,而不会给出漂亮的判断,这仅在面孔而非风景中观察到。在神经振荡的结果中发现对于丑陋和中性面孔,抑郁患者的面孔诱发的脑电N170比对照组更消极;此外,抑郁症组丑陋面孔的审美评价与N200降低有关,而美丽面孔的评价与 波段的大脑同步性降低有关。这些结果表明抑郁症存在面孔特定的负面审美偏见,这有助于设计和开发以审美为导向的抑郁症临床和治疗方案。
本研究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博士生陈志堂,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李卫东教授和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王立卉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思齐圈2025第十届「MMC医学市场年会」,重磅启幕! (2025-07-07)
- 线粒体转移是癌症转移的隐形推手?!最新Nature 科学家揭秘肿瘤转移背后的新机制! (2025-07-07)
- 县医院医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论文,为脑中风治疗带来新策略 (2025-07-06)
- 显著肿瘤消退!福建医科大学发文:发现结直肠癌肝转移潜在治疗新通路 (2025-07-06)
- Nature Methods:解锁细胞3D迷宫——AI新视角,看清生命最微观的动态建筑 (2025-07-06)
- Cell:开发出LoxCode技术,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追踪细胞命运 (2025-07-05)
- Cancer Cell:胡国宏团队首次揭示,化疗会唤醒休眠癌细胞,导致癌症复发转移 (2025-07-05)
- 研究破解马传贫疫苗致弱关键因素 (2025-07-05)
- 《科学》:分子胶重大突破!超1600个靶蛋白浮出水面,分子胶可降解蛋白范围大幅扩大 (2025-07-05)
- MC:复旦大学团队首次发现BAG2感知精氨酸缺乏,促进肿瘤存活的机制! (2025-07-05)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