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三重打击!南京鼓楼医院团队亮出局晚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免疫+放疗+化疗强力方案 |
![]() |
来源:奇点糕 2023-08-17 15:58
总而言之,作为一项探索性的临床II期研究,本次研究已证实了免疫+同步放化疗“三重打击”式新辅助治疗的初步可行性,后续值得开展临床III期研究进一步验证近期,南京鼓楼医院刘宝瑞、管文贤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了一项前瞻性、临床II期多中心研究结果,证实国产PD-1抑制剂配合同步放化疗,可作为局部晚期胃/胃食管连接部(GEJ)腺癌的新辅助治疗选择,这种 三重打击式 治疗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达到38.2%。
在达到pCR这一短期疗效指标的同时,+同步放化疗新辅助治疗也有助于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治疗患者的中位无事件生存期(EFS)和无病生存期(DFS)分别达到17.0和21.1个月,且本次研究还预设了探索性的生物标志物分析,相关发现有望为未来的新辅助免疫治疗提供参考[2]。
论文首页截图
胃癌可以说是近年来免疫治疗 深耕 的重点瘤种,但新辅助/辅助治疗的临床探索并不顺利,免疫+化疗方案相继遭遇关键III期研究失利(如KEYNOTE-585、ATTRACTION-5等),因此可能需要进一步联合放疗来增效,让胃癌免疫微环境更有利于免疫治疗发挥。
本次由鼓楼医院团队牵头开展的研究于2019年启动,共纳入34例符合条件的局部晚期胃/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患者(31例为胃癌),新辅助治疗则分为两个阶段,即诱导治疗阶段(信迪利单抗+S-1+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放疗参与阶段(45Gy/1.8Gy,并继续使用信迪利单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大多数患者可在完成免疫+同步放化疗新辅助治疗的1-3周后,继续接受胃癌D2根治术,且手术中的完全切除(R0切除)率高达100%,术后绝大多数患者(91.2%)仍继续接受免疫+化疗辅助治疗(方案与诱导治疗阶段相同)。
免疫+同步放化疗的 三重打击 ,确实取得了极佳的缩瘤效果:38.2%的pCR率成功达到研究预设的主要终点,达到主要病理学缓解(MPR)的患者占比更是高达79.4%(27/34)。
疗效 瀑布图 和 游泳图
从生存期数据来看,至数据Cut-off时(DFS中位随访时间13.9个月,EFS中位随访时间18.2个月)全部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尚未达到,患者1年OS率为92.6%,均优于单纯同步放化疗的历史研究数据。安全性方面,新辅助治疗期间 3级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但主要为同步放化疗相关的骨髓抑制。
生存期数据汇总
基于32例基线时获取的肿瘤活检样本,研究者们开展了探索性的生物标志物分析,主要发现如下:
1)PD-L1表达水平较高的患者有pCR率更高的趋势(CPS 5 vs. CPS 5, 63.6%/28.7%, p=0.072),但PD-L1表达水平与DFS无相关性。
2)经免疫+同步放化疗新辅助治疗达到pCR的患者,肿瘤内浸润的CD3+/CD4+T细胞,CD56+NK细胞更多,且M1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占比高;但经相关因素调整后,仅有CD56+和CD56dimNK细胞亚群与pCR率显著相关(p=0.024/0.012)。
3)在pCR患者肿瘤中,还观察到CD20+B细胞和CD4+T细胞浸润增多的趋势。
总而言之,作为一项探索性的临床II期研究,本次研究已证实了免疫+同步放化疗 三重打击 式新辅助治疗的初步可行性,后续值得开展临床III期研究进一步验证;而在生物标志物方面,CD56+NK细胞、CD20+B细胞等免疫细胞亚群,对胃癌抗应答的影响也需进一步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Zeng H, Ran X, An L, et al. Disparities in stage at diagnosis for five common cancers in China: a multicentre, hospital-based, observational study[J].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1, 6(12): e877-e887.
[2]Wei J, Lu X, Liu Q, et al. Neoadjuvant sintili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 a single-arm phase 2 trial[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1): 4904.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县医院医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论文,为脑中风治疗带来新策略 (2025-07-06)
- 显著肿瘤消退!福建医科大学发文:发现结直肠癌肝转移潜在治疗新通路 (2025-07-06)
- Nature Methods:解锁细胞3D迷宫——AI新视角,看清生命最微观的动态建筑 (2025-07-06)
- Cell:开发出LoxCode技术,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追踪细胞命运 (2025-07-05)
- Cancer Cell:胡国宏团队首次揭示,化疗会唤醒休眠癌细胞,导致癌症复发转移 (2025-07-05)
- 研究破解马传贫疫苗致弱关键因素 (2025-07-05)
- 《科学》:分子胶重大突破!超1600个靶蛋白浮出水面,分子胶可降解蛋白范围大幅扩大 (2025-07-05)
- MC:复旦大学团队首次发现BAG2感知精氨酸缺乏,促进肿瘤存活的机制! (2025-07-05)
- Nature:人体组织中的体细胞镶嵌现象,科学家揭秘人类健康与疾病背后的基因秘密 (2025-07-04)
- AJPEM:肠道激素FGF19加速脂肪燃烧,促进肥胖小鼠减肥 (2025-07-04)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