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医药服务:发展中的尴尬

医药服务:发展中的尴尬

  随着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医药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截至2008年,全国有中医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3115个,共有床位数38.7万张,取得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60余万人。中医年门诊量2.61亿次。

 

  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历史、政策乃至学科本身的原因,中医服务依然受到重重掣肘,尴尬不断。

 

  低廉的政策收费限制了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

 

  专家们认为,中医诊疗普遍收费低,中医的“简便验廉”反而限制了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在360多项收费中,中医只有90多项可以与西医持平,其他皆低于西医。如骨科收费平均只有西医的17%。在制剂方面,由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严格规定,大多数医院的院内制剂被砍掉了90%以上,中医院的收入不仅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削弱了中医特色用药。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中医医疗机构在整体上正逐渐萎缩。

 

  中医的临床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慢性疾病、多因素疾病的增多,目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已不适应中医发展的要求。在此次调研中,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医四诊是其特色和优势,但中医四诊与现代诊断技术相比,敏感性不足。中医医生水平各异,辨证论治各异,临床效果不一且难以评价,可信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经验化,不能大规模重复运用。西医理化指标还不能与中医对接。

 

  中医的民间基础不容乐观

 

  医疗服务的发展趋势是个体化服务,这理应是中医的优势。在此次调研中,专家们认为,当前中医院,无论是病房还是急诊,基本以西医为主,即便运用中医,各科室也有习惯用药、统一处方,中医的个体化服务正走向形式。部分中医院尚存在过度服务现象,如开大处方,以药养医等。

 

  中医误诊的盲区 

 

  在此次调研中专家们认为,西医对于误诊有明确的鉴定指标,但中医相对含糊。中医辨证辨错了是不是误诊?谁来鉴定这是误诊?对于同一个病人,不同的中医师往往辨证不一,组方不一,即便名老中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缺乏鉴定权威。所以中医不仅存在误诊问题,还存在误诊难以鉴别的问题。

 

  完善中医服务体系的路径

 

  首先在医院建设方面,应大力建设有特色、有优势,人才、管理、服务、设施一流的综合性中医院;大力建设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大力推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大力推进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中医民间验方、单方的整理、开发以及推广应用;大力加强农村中医工作,全面提升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纳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临床救治体系等。在这方面,广东的经验值得推广。短短几年时间,广东全省中医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此外,专家们还建议,在财政方面,政府应该对中医院实行政策性补贴,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并扩大服务面。

 

  在疗效评价方面,应建立科学、严密的中医临床评价体系。中医药的科学性要通过临床加以检验,建立科学的中医临床评价体系是中医发展的基础,是中医“可信”的依据,是中西医对接的基本条件。

 

  应保证中医临床使用率,没有基本的中医临床使用率,中医和中医院必将走向衰落。保证基本的中医临床使用率是中医发展的根本,也是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体现。

 

  经验表明:应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只有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才能壮大中医医疗机构,才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