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中耳炎:擤鼻涕用力别过猛 |
![]() |
急性中耳炎莫误治疗时机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迁延不愈的中耳炎可能会引起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面瘫、脑膜炎等。
中耳炎又分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多由于感冒后耳咽管阻塞、非正常擤鼻涕,或游泳呛水经耳咽管逆行返流导致细菌进入鼓室,或者鼓室内存在的条件致病菌在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力增强时产生炎症反应,表现为耳内疼痛、发热甚至流脓。据统计,很多人一生中都经历过或轻或重的急性中耳炎,若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
不少患者认为慢性中耳炎无法治愈,因此而放弃去医院治疗。专家表示,慢性中耳炎又分为单纯型中耳炎、骨疡型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如果久病不治的话,患有单纯性中耳炎的患者,中耳会反复发炎,引起内压增生,此时必须手术。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应该尽早手术,以免产生并发症。
因此,一旦患上急性中耳炎,患者必须抓住急性中耳炎发病初期这个“最佳治疗时期”接受彻底治疗。
游泳后低烧或已患病
游泳是不少人夏天里喜爱的消暑方法,不过不少人在游泳后发现自己耳朵疼、听力下降,去医院一查,才发现自己得了中耳炎。
专家表示,游泳确实容易导致一些人患上中耳炎,尤其是本身就有中耳炎未治愈的患者,如果耳道进水,未及时清洁,就容易受污水感染,这样就易导致中耳炎复发,有的甚至还会出现耳朵长时间流脓、听力下降的情况。
另外,不少人在游泳后出现低烧,但大多数人并不在意,这种低烧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前兆。夏季因天气炎热,出汗多,耳道环境潮湿,给细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不注意卫生,很可能会引起耳道炎,进而引起中耳炎。如果游泳池的水污染较重,游泳时不小心呛水,带有病菌的水经鼻逆行通过咽鼓管到达中耳,进而引起中耳炎。这种感染最初的症状就是发低烧,大概会有两天的低烧情况,这时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如果错过了这两天,中耳炎的发生概率会大大增加。
夏季是中耳炎的多发季节,爱出汗、常游泳的人更应注意卫生,游泳时做好耳鼻的保护。一旦发生耳道进水,并伴有耳疼、听力改变等情况,应到正规医院检查。患者还应注意多饮开水,保持外耳道干净,但不能重拭重擦;睡眠时患耳应在下侧,同时注意别用力压迫。
擤鼻涕用力别过猛
感冒会导致鼻塞、鼻涕多,呼吸不畅,很多人鼻子一塞就捂着鼻子用力擤,恨不得一次把鼻涕擤干净。
专家指出,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不少患者习惯用两只手压着鼻翼用力擤,由于耳鼻喉相通,这种姿势会让鼻涕向鼻后孔挤出,鼻涕会流到咽鼓管,因鼻涕中含有大量细菌,可引起逆行性感染造成中耳炎,特别是儿童的咽鼓管比较平直,更容易引起中耳炎。
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是,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用另一侧将鼻涕向外擤出,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再擤另一侧;或者将纸巾或手帕放在鼻孔下,两手轻放于鼻翼两侧,稍用力将鼻涕擤出。也可以用倒吸的方法,通过鼻子抽吸,将鼻涕从后鼻孔排出,然后再经咽部咯出。无论用什么方法,均不可用力过猛。
此外,因为孩子表达能力较弱,即使耳鸣也会常被忽略,为小儿擤鼻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切忌用力过度。

- 相关报道
-
- 立秋养生要注意“三防一养”,避开这些常见误区 (2025-08-08)
- 国家卫健委:警惕“秋老虎”和换季健康谣言,养生莫信“偏方” (2025-08-08)
- 专家解读:强降雨后,如何预防传染病发生 (2025-08-05)
- 保卫人体“化工厂” 专家呼吁推动肝病早筛早治 (2025-08-04)
- 广东一周新增70例登革热病例 疾控中心提醒防蚊灭蚊 (2025-07-31)
- 中疾控: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 无人传人迹象 (2025-07-24)
- 急诊专家提醒:中暑急救,这些步骤至关重要 (2025-07-22)
- 广东疾控: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 发现的病例均为轻症 (2025-07-22)
- 暑期就诊高峰背后:运动不足成多种儿童疾病“共因” (2025-07-21)
- “三伏贴”究竟应该怎么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别提醒 (2025-07-1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