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社会关注 > 血液制品高度失衡行业需求无法满足!

血液制品高度失衡行业需求无法满足!

      有媒体报道的某强迫未成年人卖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资本市场给予较高溢价的血制品行业再次成为了舆论焦点。目前行业发展环境究竟如何?相关上市公司影响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行业中相关人员和分析师,希望为投资者做个简单梳理。

    血液制品的国家战略地位

    “血液制品是在临床输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好地解决了全血不易运输和用量大、有效期短的问题。”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员介绍,“血液制品主要用于肿瘤、肝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和传染性疾病的被动免疫和治疗、血友病治疗以及大手术止血等方面,并用于医疗急救、重大灾害的抢救上。”

    在多种重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血液制品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属于国家战略性资源。

    国际市场寡头分立

    从国际市场上来看,国外血液制品行业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最早百家企业争鸣的状况,演变成集中度非常高、寡头垄断的局面,国际血制品行业发展由市场需求决定,供需较为平衡,在目前国际主流企业血浆综合利用率较高,可从血液中提取的血制品最多有二十多种,市场增长主要靠新产品和新适应症的推出。

    海通证券分析师介绍称,目前国际上的血液制品企业仅剩下不到20家,全年的投浆量约30000吨,其中,贝林、百特、拜耳、基立福、奥克特珐玛几家大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整个行业产值在70亿美元上下。

    《2014-2017年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研究报告》介绍表示,由于中国血液制品市场需求旺盛,2013年中国进口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总量达到1439万瓶(折合10g/瓶),同比增长24.1%,占同期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总量的53.4%(2012年为45.3%)。behring、baxter、基立福和奥克特珐玛以绝对优势,仍占据中国人血白蛋白进口企业前四位。

    由于工艺成熟、应用广泛,欧洲和美洲也是血液制品消费的主体,人均消费量远远超过亚洲和非洲地区。血液制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已经形成成熟的运作规律。

    国内市场探索起步

    从国内血制品行业的发展来看,早在1985年之前,血液制品主要以进口为主,之后为了防止艾滋病的传入,禁止了部分血液制品的进口,转为以国内自产为主。

    受检验检疫政策影响,以及国家多年来对单采血浆站不断进行整顿,2008年血浆产量仅为2500吨。2009年以来血浆产量开始逐步恢复,2011年内贵州血浆关停风波,行业继续陷入低谷,2012年以来行业逐步恢复。而全国医疗市场对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年基本需求为8000吨,而2011年全年采浆量约为4000吨左右。而且新浆站的建设培育需要2到3年,血浆生产周期需要7到8个月,所以未来血浆资源短缺仍然是行业面临最大问题。

    行业内相关人士表示“与绝大多数行业不同,血液制品的供求矛盾不在于需求端,而是产品供给高度紧缺,有价无市。目前血液制品的投浆量和需求呈现高度失衡,行业需求短期内无法满足。”

    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社会步入人口老龄化、血液制品适应症不断增加刺激中国血液制品下游需求不断扩大,虽然现在行业监管非常严格,但是从血制品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行业发展已经从没有监管逐步发展到统一监管,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历程,从未来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血制品行业的监管将日趋科学合理,有利于加速行业健康成长。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