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医药经济步入新常态 从高增长回归稳健

医药经济步入新常态 从高增长回归稳健

  “政策修订释放强烈信号,医药经济将步入发展新常态,从高增长回归稳健。优化产业结构,撬动传统商业模式的跨界创新,新增长即顺势而出” 

  世界银行报告有关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观点,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东方巨龙。即便这个观点尚未获得广泛认同,但理性的声音已推理未来某一天,一切都有可能。

  未来即当下。在体量的积累正在改变外部对中国的认识的同时,国内新一轮改革号角已经吹响,中国产业启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期,中国人满怀信心进入“新常态”。

   积淀35年医药研究经验与实践,作为中国医药产业最权威的行业智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南方所)即将在第26届全国医药经济 信息发布会上研判最新医药产业变局:改革已成为当前医药行业最热的字眼,改革为行业释放强大的活力,并深刻影响医药经济的新常态。

  强改革激活全新势

   研究今年医药行业的宏观数据,不像往年那么讨喜。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中国医药工业产值增长16.1%,利润增长13.3%,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 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药品零售市场销售总额为13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比去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这引起了学者对改革是否会阻碍当前产业蓬勃发 展态势的猜想,不过大多数企业家和学者都对此持乐观态度。

   不久前于北京举办的特格尔医药联盟十周年系列会议上,南方所副所长、《医药经济报》总编辑陶剑虹指出,中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显示出“中高速、优结构、 新动力、多挑战”的特点。刚刚结束的夏季达沃斯年会上提出“重塑增长,不是依靠强刺激,而通过强改革”更成为未来行业的奉行圭臬。

  纵观今年出台的各项政策,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低价目录实施、整肃医药购销、探讨分类招标、酝酿基准价模式、规范药品流通秩序、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有序推进、加快药品审评审批速度、药品管理法修订等,一直刷新着行业对相关部门变革力度和决心的认识。

   在陶剑虹看来,种种政策的修订释放未来医药行业将面临政策密集调整的强烈信号,医药经济将步入发展新常态,从前几年的高增长回归到稳健的中高速增长状 态,今后只需优化产业结构,撬动传统商业模式的跨界创新,新增长即顺势而出。纵然面对诸多挑战,但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力量,必将给 医药产业创造无限的机会。

   而由南方所主办、中国医药界精英年终聚首的高端平台——“第26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即将于2014年11月5~7日在改革的前沿之地广东举办。 大会主题特定为“释放中国活力·感触医药经济新常态”,2014年中国医药经济年度人物也将同台揭晓。届时,权威官员将深入解读政策红利,专家报告会预见 医药产业未来,数据盛宴透析决策密码,专业论坛覆盖行业全领域话题,医药群贤共同用智慧引领中国医药人理性适应经济新常态,设计富有活力的发展进程。

   陶剑虹相信,聚焦如何为下一轮增长注入新动力,才能释放产业活力。这种活力既是一种综合经济成长力,又是对外来资本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还是一种需求弹 性和需求潜力,是影响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创新意识和技术实力的核心变量。在全球化平台上,在应接不暇的变化里,这种活力将充分融入中国医药企业的理性和创造 力当中,未来医药产业会因改革的继续进行和不断深化而呈现出全新态势。

  缓增长琢磨创时代

  在企业运营层面,陶剑虹认为:随着药物研发困难时代的到来,企业成本负担不断增加,经营效益的增速逐年放缓,加上国外优质产品对国内企业的强烈冲击,企业要想在夹缝中生存也只能力求变革,打破常规。变革是个体企业、行业及管理者共同的行动指南。

  看未来,陶剑虹预计中国医药经济的新常态将体现在:企业在药品创新投入上持续加码,资本跨界投资更加活跃,并购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上升,需求结构更加多元化。

   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公司董事兼副总裁赵飚认为:“在当前改革调整的大背景下,过去那些依靠投资拉动、资源垄断的产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大量政府干预市场活 动会撤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从出口转向扩大内需,必然带动医疗、教育、娱乐等大众消费发展,将给医药产业尤其是药品零售带来双重利好。从改革大方向 看,医药行业不但不会受不利影响,反而因结构调整和刺激消费,给产业带来更多新的发展机会。”

   在产业转型最为关键的创新研发领域,企业也从改革春风中听到了重重的鼓点。赛诺菲全球副总裁、亚太研发总部总裁江宁军博士认为:“中国已具备开展药物研 发领先项目的诸多条件:从事医药行业的人才不断增多,研究设备与国外基本一致,各类研发外包服务型公司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随着先进研发理念如转化医学在国 内不断普及,中国的药物研发成果会呈现一种显著的上升趋势。”

  药明康德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杨青博士谈及研发未来时也表示,国内外企业之间更加密切的合作将会成为一个常态。“中国医药市场的稳定发展,会吸引更多合作项目来中国寻找机会,开放式的研发平台会成为今后研发的一个趋势,也会成为中国企业拥抱世界的窗口。”杨青说。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