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试点药品集中采购:药价降了 质量不能差 |
医药网1月23日讯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药价下降了,药品会否质量不保?药企会否粗制滥造、不再花钱搞研发?
业内人士与专家表示,在保障药品用量和回款的前提下,药企愿意以价换量,且仍有利润空间;中标药品要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意味着质量有把控;降药价,主要是通过带量采购降低营销成本,无需挤压研发成本,还促使药企用疗效、创新来竞争,有助行业提质升级。
近日,“4+7城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试点引起热议。据悉,这11座试点城市的25种中标药品,原来采购价为每年77亿元,现在仅需19亿元。有评论称,这是“史上最能砍价”的招采改革。
药品价格降了,质量会不会受影响?药企的积极性,又该如何保障?
挤水分
控制流通成本
仍有利润空间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带来的降价是怎么个降法?
“阿托伐他汀钙片,原价39.5元,中标价6.6元。”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商务总经理李成福介绍;“孟鲁司特钠片剂,原研药卖6.4元,我们卖3.88元,降价后仍能维持合理利润。”上海安必生制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季冉说道。
此外,还有“厮杀”异常激烈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中标企业深圳信立泰,最早在国内通过一致性评价,但遭遇到了采用低价战略的竞争对手。于是,该药企下决心,从60.3元降价到22.26元,最终赢得竞标。“带量采购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大幅降价。”信立泰区域商务经理曾智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有两家外企成为“黑马”,实现了原研药“专利悬崖”——原研药吉非替尼片降价76%,福辛普利钠片降价68%,比周边国家和地区价格低25%以上。阿斯利康制药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中标,他们的吉非替尼片已降至全球最低价。
据了解,所有15家中标药企,出于占领市场、取代原研药、转型新产品等原因,均表示:在保障药品用量和回款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以价换量,压减流通成本。
而原本市场占优的一些药企,这回却吃了“败仗”。某大型药企销售经理说,还真没料到竞争对手这么敢降价,“药品想进入市场,有很高的流通成本,先要想办法进医保,再进各地招标,最后要进医院,结果药价被代理商和医药代表层层推高,在许多地区都是这种情况。”考虑到药品市场推广要花钱,该药企“保守”报价,最终与中标失之交臂。
无独有偶,在被调研的17家“落选”药企中,未料到对手大幅降价、自身不愿降低流通成本的,因此未能中选的,不在少数。
在一些医药专家看来,此次“4+7”出现药企“红海搏杀”的局面,属于意料之中。大降价,降下来的是药品在流通环节的虚高水分。由于“4+7”采购方承诺中标药品的用量和回款,这才让一些药企主动砍掉市场推广、公关营销的费用。再加上中标药企大多控制着原料来源,成本基本锁定,所以敢于大幅降价。
这次“4+7”带量采购的25种药品,平均降价52%。然而,就算砍半价,药企也还是有利润空间的。审计署曾做过两次调查,发现很多药品的生产成本只占药价的一小部分,所以即便降一半,利润空间仍有保障。
保质量
药品需经评测
监管持续加码
有人担心:药价降了,患者会不会因此吃到劣质药?
“4+7”的招采规则写得很清楚:入围药品为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或原研药。这意味着,药品质量是有保证的,不是只顾便宜不管好坏。
带量采购,上海已经先行试点3年。3家当地的三甲医院都表示,这几年使用中标的国产仿制药,并未出现质量问题。原来,当初上海自建了一套药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入围招标药品的生产、检验、流通、环保等各环节都有认证和规范,药品中标后还有持续的跟踪检查。上海的这套经验,已被纳入此次“4+7”集中带量采购当中。
“2015年上海刚试点时,很多医院科主任不愿用中标仿制药,觉得药价太便宜,可能质量差。但几年执行下来,却发现效果不错。这次‘4+7’中标的仿制药都通过了国家一致性评价,我们就更敢拍板用了。”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主任林厚文说。
要破除患者和医生对国产仿制药的不信任,需要医院加强对医生的用药引导,也需要医生加强对患者的解释说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主任卞晓岚介绍,上海第一批试点时,有药品降价80%,患者起初不大信任,而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打消了对质量的疑虑。这有赖于医院与药师、护士和临床医生的沟通。
上海的实践力证,加强监管可以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可靠。上海带量采购试点3年多来,对中标药品所有批次的检验结果全部符合国家检验标准,每批次近红外光谱检测均显示质量稳定。
近日,国家药监局又出台了《关于加强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期间药品监管工作的通知》,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为中标药品的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促竞争
倒逼药企创新
推动行业升级
在“4+7”集中带量采购下,采购方对药品的用量和回款都给了保障,中标药企不再担心高昂的流通成本。这种情况下,原来药企通过医药代表“公关”及“带金销售”的市场推广模式,将很难维系。
那么,降药价会不会给药企泼冷水,打击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首先,降药价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带量采购降低了生产、营销成本,并不需要挤压研发成本。此外,创新药的研发更多还是靠风投、科创板等资本市场的融资,和仿制药的销售利润关系没那么大。
有医药专家判断,在提质创新的过程中,行业阵痛期肯定是有的。只有去掉医药行业低效、散乱的部分,中国才能从仿制药大国变为仿制药强国。
有药企敏感捕捉到,竞争规则已经改变。一家中标企业的负责人说:“新的竞争规则,正在倒逼药企做出选择:要么改变,要么淘汰。”药品采购新举措,对提升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药品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有些药企靠‘公关’来竞争。现在,则要通过疗效、性价比来竞争。”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梁鸿说,“‘活下来’的药企,才有希望做大做强。”
当然,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刚刚开始试点,在一些方面仍有探索的空间:例如,货源是独家好还是两三家更合适?怎么更好地跟踪评价药品质量?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怎么加强?这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寻找。
医药网新闻
业内人士与专家表示,在保障药品用量和回款的前提下,药企愿意以价换量,且仍有利润空间;中标药品要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意味着质量有把控;降药价,主要是通过带量采购降低营销成本,无需挤压研发成本,还促使药企用疗效、创新来竞争,有助行业提质升级。
近日,“4+7城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试点引起热议。据悉,这11座试点城市的25种中标药品,原来采购价为每年77亿元,现在仅需19亿元。有评论称,这是“史上最能砍价”的招采改革。
药品价格降了,质量会不会受影响?药企的积极性,又该如何保障?
挤水分
控制流通成本
仍有利润空间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带来的降价是怎么个降法?
“阿托伐他汀钙片,原价39.5元,中标价6.6元。”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商务总经理李成福介绍;“孟鲁司特钠片剂,原研药卖6.4元,我们卖3.88元,降价后仍能维持合理利润。”上海安必生制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季冉说道。
此外,还有“厮杀”异常激烈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中标企业深圳信立泰,最早在国内通过一致性评价,但遭遇到了采用低价战略的竞争对手。于是,该药企下决心,从60.3元降价到22.26元,最终赢得竞标。“带量采购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大幅降价。”信立泰区域商务经理曾智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有两家外企成为“黑马”,实现了原研药“专利悬崖”——原研药吉非替尼片降价76%,福辛普利钠片降价68%,比周边国家和地区价格低25%以上。阿斯利康制药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中标,他们的吉非替尼片已降至全球最低价。
据了解,所有15家中标药企,出于占领市场、取代原研药、转型新产品等原因,均表示:在保障药品用量和回款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以价换量,压减流通成本。
而原本市场占优的一些药企,这回却吃了“败仗”。某大型药企销售经理说,还真没料到竞争对手这么敢降价,“药品想进入市场,有很高的流通成本,先要想办法进医保,再进各地招标,最后要进医院,结果药价被代理商和医药代表层层推高,在许多地区都是这种情况。”考虑到药品市场推广要花钱,该药企“保守”报价,最终与中标失之交臂。
无独有偶,在被调研的17家“落选”药企中,未料到对手大幅降价、自身不愿降低流通成本的,因此未能中选的,不在少数。
在一些医药专家看来,此次“4+7”出现药企“红海搏杀”的局面,属于意料之中。大降价,降下来的是药品在流通环节的虚高水分。由于“4+7”采购方承诺中标药品的用量和回款,这才让一些药企主动砍掉市场推广、公关营销的费用。再加上中标药企大多控制着原料来源,成本基本锁定,所以敢于大幅降价。
这次“4+7”带量采购的25种药品,平均降价52%。然而,就算砍半价,药企也还是有利润空间的。审计署曾做过两次调查,发现很多药品的生产成本只占药价的一小部分,所以即便降一半,利润空间仍有保障。
保质量
药品需经评测
监管持续加码
有人担心:药价降了,患者会不会因此吃到劣质药?
“4+7”的招采规则写得很清楚:入围药品为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或原研药。这意味着,药品质量是有保证的,不是只顾便宜不管好坏。
带量采购,上海已经先行试点3年。3家当地的三甲医院都表示,这几年使用中标的国产仿制药,并未出现质量问题。原来,当初上海自建了一套药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入围招标药品的生产、检验、流通、环保等各环节都有认证和规范,药品中标后还有持续的跟踪检查。上海的这套经验,已被纳入此次“4+7”集中带量采购当中。
“2015年上海刚试点时,很多医院科主任不愿用中标仿制药,觉得药价太便宜,可能质量差。但几年执行下来,却发现效果不错。这次‘4+7’中标的仿制药都通过了国家一致性评价,我们就更敢拍板用了。”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主任林厚文说。
要破除患者和医生对国产仿制药的不信任,需要医院加强对医生的用药引导,也需要医生加强对患者的解释说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主任卞晓岚介绍,上海第一批试点时,有药品降价80%,患者起初不大信任,而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打消了对质量的疑虑。这有赖于医院与药师、护士和临床医生的沟通。
上海的实践力证,加强监管可以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可靠。上海带量采购试点3年多来,对中标药品所有批次的检验结果全部符合国家检验标准,每批次近红外光谱检测均显示质量稳定。
近日,国家药监局又出台了《关于加强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期间药品监管工作的通知》,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为中标药品的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促竞争
倒逼药企创新
推动行业升级
在“4+7”集中带量采购下,采购方对药品的用量和回款都给了保障,中标药企不再担心高昂的流通成本。这种情况下,原来药企通过医药代表“公关”及“带金销售”的市场推广模式,将很难维系。
那么,降药价会不会给药企泼冷水,打击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首先,降药价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带量采购降低了生产、营销成本,并不需要挤压研发成本。此外,创新药的研发更多还是靠风投、科创板等资本市场的融资,和仿制药的销售利润关系没那么大。
有医药专家判断,在提质创新的过程中,行业阵痛期肯定是有的。只有去掉医药行业低效、散乱的部分,中国才能从仿制药大国变为仿制药强国。
有药企敏感捕捉到,竞争规则已经改变。一家中标企业的负责人说:“新的竞争规则,正在倒逼药企做出选择:要么改变,要么淘汰。”药品采购新举措,对提升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药品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有些药企靠‘公关’来竞争。现在,则要通过疗效、性价比来竞争。”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梁鸿说,“‘活下来’的药企,才有希望做大做强。”
当然,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刚刚开始试点,在一些方面仍有探索的空间:例如,货源是独家好还是两三家更合适?怎么更好地跟踪评价药品质量?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怎么加强?这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寻找。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青海藏医药历久弥新:中藏医馆广笼罩、整顿古籍文献3000余部 (2024-11-20)
- 河北省对于调整部门医疗服务名目价钱的关照 (2024-11-20)
- 山西规范(兼容)“肺功效综合训练”等医疗服务名目价钱 (2024-11-20)
- 福建省对于审定药学类医疗服务价钱名目的关照 (2024-11-20)
- 浙江安康数字人已服务超1400万人次 (2024-11-20)
- 国度药监局对于修订风湿骨痛制剂阐明书的布告 (2024-11-19)
- 若何拓展丰厚三明医改教训内在?浙江如许“答题” (2024-11-19)
- 国度卫健委:支持药企合规展开营销、学术交流 (2024-11-18)
- 财报披露:百济神州、阿斯利康、阿里安康… (2024-11-18)
- 印发卫生安康行业人工智能利用场景参考指引的关照 (2024-11-15)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