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湘斌:外科理念介入方式 MitralStitch让二尖瓣反流治疗更容易 |
![]() |
北京2019年10月12日 /美通社/ -- 10月11日,中国“结构人”的盛会 -- 2019年中国结构周进入第五天。上午10时,作为二尖瓣介入治疗版块的重头戏,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MitralStitch® 系统临床科学家潘湘斌教授团队向大会转播了一台使用德晋医疗MitralStitch® 二尖瓣瓣膜修复系统进行的二尖瓣修复手术,成功为一名外科高危的二尖瓣反流患者进行了腱索修复的介入治疗。
潘湘斌教授手术演示中
潘湘斌教授手术演示中
MitralStitch® 有数十年外科经验积累
本次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一位71岁女性,术前诊断为二尖瓣大量反流,由于不耐受外科手术,经导管进行的微创二尖瓣修复手术成为首选。术中,潘湘斌教授在单纯超声引导下植入人工腱索,器械操作仅耗时9分钟。术后超声即刻显示术前大量的二尖瓣反流基本消失。此例直播手术向结构周大会现场展示了MitralStitch®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便捷性,引起了与会专家的热烈反响。
手术前超声图像
手术后超声图像
潘湘斌教授强调,MitralStitch®系统的设计理念来源于长期积累的外科经验。心脏外科在腱索修复方面已经有近50年的实践经验,缘对缘的修复也有长达30年多年的经验积累,这些临床实践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因此,MitralStitch®的治疗技术从理念上具有坚实可靠的基础。
潘湘斌教授同时表示,MitralStitch®系统具有三大优势,第一,它可以实现解剖结构的修复,不改变二尖瓣的生理结构,保留了后续介入治疗的可能性;第二,它既可以做人工腱索植入,又可以做缘对缘的修复,实现了一械多能;第三,MitralStitch®系统是完全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手术,不一定非要在大的中心,或者有杂交手术室才能完成,使得此类技术向基层推广更加容易,更加适合中国国情。
为二尖瓣反流治疗开创新天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中重度以上的二尖瓣反流患者就超1000万人,每年仅有不到0.4%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常规外科开胸手术需要体外循环和心脏停搏,患者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微创二尖瓣介入治疗技术为广大二尖瓣反流患者带来了福音和希望。
潘湘斌教授表示,总体来说,目前各类二尖瓣微创介入器械,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外科手术的治疗理念,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MitralStitch®系统的研究发得益于丰富的临床建议,由德晋医疗联合阜外医院和北京安贞医院组成产学研攻关小组,汇聚临床专家与工程师团队共同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尖瓣反流微创治疗系统。
以胡盛寿院士为主要研究者的确证性临床研究正在全国开展
2018年1月,潘湘斌教授团队成功开展全球首例MitralStitch®临床应用。2019年7月, MitralStitch®二尖瓣瓣膜修复系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功完成以胡盛寿院士为主要研究者的确证性临床研究的首例患者入组,实现了我国二尖瓣微创介入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目前,MitralStitch®正在全国15家中心开展确证性临床研究,已成功完成12例患者入组。
2018年9月,在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年会(TCT)上,潘湘斌教授报告了一例应用MitralStitch®系统治疗的复杂病例。潘湘斌教授利用MitralStitch®系统实现一站式治疗方案,为该患者同时进行缘对缘修复和人工腱索重建,充分地展示了MitralStitch®的特点。
在国内受到关注的同时,这一治疗技术也吸引了国外医患的兴趣。2019年9月2日,潘湘斌教授受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心血管中心邀请,成功完成了MitralStitch®系统的海外首例临床应用手术,这项来自中国的领先技术得到了乌方专家的高度赞誉。
技术进步与流程规范将让学习曲线大大缩短
MitralStitch®对于患者来说,是福音和希望,那么,对有志于从事这一治疗技术的医生而言,是否是一座难以攀爬的高峰呢?潘湘斌教授的回答是: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
潘湘斌教授说,MitralStitch®系统设有巧妙的定位器,类似的设计使手术难度大大降低,更容易为初学者所掌握。目前,他和有关专家正在探索建立标准的手术流程,对于病人的筛选、术前的检查以及术中切口选择和定位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一方面通过器械的进步来降低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标准化的培训让更多医生能够掌握这一器械。”潘湘斌教授表示,下一步将组织编写标准化的教材来帮助大家去实施这一技术。
MitralStitch®二尖瓣瓣膜修复系统等来源于临床思路的中国智造产品,以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真正的中国技术为中国发声,在TCT、CSI、ICI等多个国际学术盛会上赢得全球瞩目。随着MitralStitch®二尖瓣瓣膜修复系统临床进展的推进,将有更多的医学中心和临床医生掌握二尖瓣介入治疗技术,为二尖瓣反流患者带来更加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中国方案”,让中国智造,惠及世界。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AD:贾建平团队发现,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与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77%有关! (2025-05-21)
- 新形势下中国医药创新突围之路上海见分晓 (2025-05-21)
- Int J Biol Macromol:柑橘果胶“变身”生物材料,融入3D打印助力软骨修复,关节疾病治疗迎来新希望! (2025-05-21)
- 《科学》子刊:腹水毒害NK!科学家发现,腹水中极性脂质会导致NK细胞功能障碍,抑制其抗肿瘤功能 (2025-05-21)
- 锐正基因ART001成为中国首个获FDA再生医学先进疗法认定的基因编辑产品 (2025-05-21)
- 五载青藜启耀深城!博腾生物品牌峰会第五届基因与细胞治疗青藜风云论坛圆满举行 (2025-05-21)
- 沉浸体验智控魅力|爱博合创闪耀亮相WLNC&OCIN 2025,PANVIS-A™脑血管介入机器人尽展“指尖”魅力 (2025-05-21)
- 浙江大学培训班 (2025-05-20)
- Science:细胞内蛋白编辑可让非经典氨基酸残基整合到内源性蛋白中 (2025-05-20)
- 全国首家三级标准的外商独资心血管专科医院揭牌 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开启医疗新篇章 (2025-05-20)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