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先试疫苗第一针”?还是要等到4月份! |
![]() |
3月3日晚,一张配文为“疫苗第一针,院士先试”的图片出现在社交网络上。该图片被认为是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疫苗已进入临床阶段,配文还称:“第一支新冠病毒疫苗,今天注射到陈薇院士左臂。专家组7名党员也一同注射。”
网上出现一片称赞声。
但随后不久,这张图片的真实性被证伪:“疫苗人体实验怎么可能会这么快?”
“严谨的科学家,不会做这事!”
“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这图很明显是陈薇出征武汉前,注射提高免疫力药物的……”
微博认证为“香港文汇报北京新闻中心执行总编辑”的“凯雷”3月4日凌晨也发微博称:“流传的这张照片是陈薇出征武汉前,和我03(年)打的是一样的针,旨在增强免疫力出征战场”“这些流传的图片上的文字是不对的”。
上述图片的出现,也许代表着人们对疫苗成功的热烈期盼。
“亲身试验”的前提是“进入临床”
“首先,‘第一支新冠病毒疫苗’这样的表述不严谨,疫苗研制成功这样的词也不能随便用。”
正在开展新冠病毒某疫苗研发的一位研究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疫苗的研发周期是很长的。”
这位要求匿名的研究人员表示,研制的疫苗进入临床以后,还要经过从小范围人群试验到大规模试验的过程,临床满3期以后,国家相关药审部门才能批准疫苗的上市,这时候的“疫苗”才能真正称之为“疫苗”。
那么,疫苗研制过程中的“亲身试验”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只有疫苗研制的前期工作——包括工业制备的、动物水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通过国家药监部门审核同意等工作已经做完了,候选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才能开始小范围的人体,这时候才会有研发负责人‘第一个接种’。”
该研究人员说,如果这些工作没有做完就“亲身试验”,医学伦理上应该是通不过的。
该匿名研究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有些疫苗在动物身上有效,但到人身上就不那么有效了。那这个疫苗能进入临床吗?所以一定要证明疫苗的有效性,这才行。”
“注射给自己,并不说明能注射给公众。”另一业内人士提到:“必须按规定来做。”
最快的疫苗或“4月份开始”
其实就在3月3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刚刚播报了相关进展:“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新冠疫苗研制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这一“重要阶段性成果”是指疫苗研制进入人体环节吗?这条新闻播报中并未提及。
但从该新闻中陈薇院士“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正在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推向临床、推向应用”的表态中可知,其团队研制的疫苗尚未进入人体。
而就在5天前的2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国家新冠肺炎药品应急平台时,也听取了随行院士对疫苗研发情况的介绍。
在该院士的介绍中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各个疫苗研发团队都在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力争最快的疫苗在4月份开始”。
另一边,记者获悉,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3月4日介绍,目前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正在进行6种疫苗的动物实验评价。
这6种疫苗应是我国新冠疫苗研发最快的——据了解,目前只有该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等单位合作)拥有通过科技部鉴定的转基因小鼠和恒河猴肺炎感染模型2种动物模型。
疫苗要不要在院士身上先试?
之所以很多人愿意相信该图片是陈薇院士“先试第一针”,是因为陈薇是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女科学家——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她曾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这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
在此次新冠疫苗研发的赛道上,陈薇团队研制的是腺病毒疫苗。
而今,其领衔的新冠疫苗研制团队也被视为疫苗研发的“种子选手”。
尤其是,早在1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当时宣称美国科学家将于12周内研制出新冠疫苗,陈薇选择了正面“刚”:“我相信我国科研人员的速度不会亚于美国。”
尽管陈薇院士“亲身试药”的网图被辟谣,仍有网友表达了对研发人员的关切:“为啥要亲自试药(疫苗),这么重要的人要保护好啊,我可以试!”
疫苗研发的负责人有没有必要“亲身试验”?
李克强总理2月28日在考察国家新冠肺炎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平台时,曾问及“最快4月份开始”的候选疫苗“安全性有保障吗?”
当时就有一位负责疫苗研发的随行院士现场“揭底”:“等疫苗研制出来第一个接种”。
“这种勇气体现了我们科学家敢于担当的宝贵品格。”李克强当时说。(100yiyao.com)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背靠背三篇Science论文:David Baker团队中国博后利用AI从头设计TCR,加速癌症免疫治疗 (2025-07-26)
- 《细胞》:发现脑膜淋巴管“守门人”!科学家发现,硬脑膜肥大细胞是调节脑脊液流动和病菌入侵大脑的关键 (2025-07-26)
- 【聚焦ADC&CGT】与阿斯利康/第一三共/卫材/诺华等国际重磅嘉宾一聚!Asia BIO • 新加坡站-8月14-15日 (2025-07-25)
- “十四五”时代,全国根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 (2025-07-25)
- 国度医保局:全国超9600万人次享用生养保险报酬 (2025-07-25)
- 湖南强化生物医药及医疗东西前沿科技结果转化对接 (2025-07-25)
- eBioMedicine:新研究揭示PFAS暴露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相关联 (2025-07-25)
- Science:新研究揭示多甘氨酸蛋白聚集破坏tRNA加工机制 (2025-07-25)
- 结直肠癌耐药有妙招?Oncogene:癌细胞靠强化药物代谢躲避免疫,两种现成药或能拆招破解 (2025-07-25)
- ACS Nano:纳米森林捕手精准捕捉肿瘤囊泡,同步解码微小RNA与蛋白,胰腺癌诊断准确率超98% (2025-07-25)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
![]() |
![]() |
解决便秘的偏方 | 女孩向往 |
![]() |
![]() |
婴儿出生时瞬间 | 西红柿养生功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