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示天然细菌杀手绿脓菌素杀死细菌机制 |
![]() |
2020年4月21日讯/BIOON/---科学家们在使用一种自然产生的机器杀死的目标上又近了一步,其中机器是一种执行机械作用的微小颗粒。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描述了这种机器如何识别和杀死,并报告他们在原子分辨率下对它进行了成像。他们还设计了自己的纳米机器版本,这使得他们能够产生在行为上与自然版本不同的变体。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4月1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ction of a minimal contractile bactericidal nanomachine”。
图片来自Zhou Lab/UCLA。
他们的努力最终可能导致开发出能够靶向特定微生物物种的新型。与常规相比,专门用于杀死特定细菌物种或菌株的药物可能具有许多优势,包括降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此外,这些量身定制的药物可以消灭有害细胞而不会消灭肠道微生物组中的有益细菌,而且它们最终可能被用来防止细菌感染、杀死食物中的病原体并改造人体微生物组,从而让有益的茁壮成长。
这项研究中涉及的纳米机器是R型绿脓菌素(R-type pyocin),是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也称为铜绿假单胞菌)释放的一种蛋白复合物,用来破坏与它竞争资源的细菌。当绿脓菌素识别出一种竞争细菌时,它会通过在细胞膜上打孔来杀死细菌。在土壤、水和新鲜农产品中发现了经常导致医院获得性疾病的绿脓杆菌。人们对这种进行了广泛性研究,它的生物学特性已广为人知。
通过观察绿脓菌素在打孔前后的分子结构,他们发现了它识别猎物并发动致命一击的机制。
这项研究属于一门名为“生物启发工程”的学科,该学科旨在开发从自然界汲取设计灵感的技术。这项新研究的结果可能有助于开发基于绿脓菌素的靶向。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纳米系统研究所纳米机器电子成像中心主任Z. Hong Zhou说,“如果你试图从头开始设计绿脓菌素,那么你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向自然学习是一件好事,这是因为自然已经开发和测试了这些系统数十亿年。从工程的角度来看,这应该对我们有帮助。”
Zhou及其同事们使用两种成像技术:X射线晶体衍射和低温电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他们得到了电子显微镜最新进展的帮助,包括直接检测电子的高速相机,这种技术的先前版本间接检测电子,因此获得的分子结构细节较少。
正如这项新研究中所描述的,绿脓菌素是优雅而又简单的杀伤机器。领导这项新研究的研究人员在较早的研究中就描述了绿脓菌素的整体结构,但是缺乏详细的细节。绿脓菌素的最大部分是一个圆柱形的躯干,其包括围绕一个内管的外部护套,该内管正是打孔的部分。在躯干的底部是带有六个突出卷须的底板。当这种纳米机器遇到细胞时,它会着陆在细胞表面上,而它的卷须会与细胞表面的特定结构结合。
在这项新的论文中,这些研究人员首次描述了位于绿脓菌素躯干顶部的六链项圈(six-stranded collar)。六链项圈连接外部护套和内管,对于绿脓菌素触发过程中的能量传输很重要。
这项新研究还提供了有关触发绿脓菌素的机械作用的以前未知的信息:当六个卷须中的至少三个结合到细菌细胞表面时,绿脓菌素会识别这个细菌细胞是旨在发生攻击的特定细菌类型。在这一点上,这些卷须将绿脓菌素锚定在细胞上,并导致它的底板张开。接着,这会导致外部护套塌陷,从而向下推动内管并穿过靶细胞的表面,即在靶细胞上打孔。除了打孔损伤本身之外,绿脓菌素的内管还从细胞中吸收能量,这导致细胞死亡---这一细节之前已被揭示过。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纳米系统科学教授Jeff F. Miller说,“这是一个受到精心调节的机械系统,可将对靶细胞的特异性识别与致命打击的部署结合起来。了解这个机械系统的构建方式以及如何控制它的活动可能有助于构建新型纳米机器。”
这些研究人员使用标准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改变绿脓杆菌的DNA,从而设计出了绿脓菌素的变体。其中的一些变体的触发对目标表面结构及其环境或多或少敏感。比如,某些调整允许这种纳米机器克服它对酸性环境的脆弱性。实际上,在暴露于酸度为3.4的pH值时,绿脓菌素会自动触发,但是与天然版本相比,在该pH值水平下,经过改造的绿脓菌素变体很少会触发。
对绿脓菌素触发的敏感性进行调整的能力对根据这项新研究可能最终开发的产生了影响:致命性的全身感染可能会遇到“较宽松”的触发,这种触发对这种纳米机器攻击的不大区分,而更具区分性的触发功能可能可用于靶向某些肠道感染而不会引起对肠道微生物组的附带损害。
由Miller共同创立的位于南旧金山的初创公司Pylum Biosciences(下称Pylum公司)的科学家参加了这项研究。Pylum公司设计了不同种类的绿脓菌素作为开发新疗法的基础,这些疗法仅攻击特定种类的细菌,同时克服了抗生素耐药性并防止了对有益细菌的损害。一种这样的疗法仅靶向攻击引起结肠炎的。该疗法已在实验室和临床前动物模型中进行了测试,并正在计划在人类患者中进行。(100医药网 100yiyao.com)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Nature头条:新冠大流期间,人类大脑衰老加快,即便未感染的人也是如此 (2025-07-23)
- 骨髓“小工厂”新突破!Stem Cell Res Ther:基因改造基质细胞巧建仿生微环境,无需额外养料也能养好造血干细胞 (2025-07-23)
- 直播预告 | 单细胞×时空组学:疾病免疫研究的前沿实践与应用 (2025-07-23)
- Cell:我国科学家绘制出猕猴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全脑投射组,从而揭示灵长类动物特异性的连接原理 (2025-07-23)
- 细胞外囊泡检测新突破!Anal Chem:免疫磁珠结合mRNA定量技术灵敏度远超传统方法,为疾病诊断添利器 (2025-07-22)
- N Engl J Med:“三亲婴儿”的诞生—— 一次细胞级别的“偷天换日” (2025-07-22)
- 被古人奉为“抗衰圣品”的它,真有效果吗?最新研究:鹿茸芽基祖细胞分泌的囊泡,能逆转老年小鼠与猕猴骨质流失、大脑衰老甚至生理年龄 (2025-07-22)
- Cell:pH依赖性转录凝聚体对炎症反应的调节 (2025-07-21)
- Science:新研究揭示一系列能够与分子胶降解剂结合的蛋白质表面特征 (2025-07-21)
- Nature:病毒也怕“内耗”?研究揭秘噬菌体的“护娃”新策略——反克洛诺斯效应 (2025-07-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
![]() |
![]() |
解决便秘的偏方 | 女孩向往 |
![]() |
![]() |
婴儿出生时瞬间 | 西红柿养生功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