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 Open Network: 研究揭示青中年阶段体重指数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动态相关性 |
![]() |
2020年8月20日讯/100医药网BIOON/---在过去的数年中,全球范围内肥胖症的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此外,生命早期阶段的肥胖率也出现了越来越高的趋势,换句话说,年轻一代的肥胖现象也变得愈加严重。在以前的研究中,通过对某个特定时间点调查人群的肥胖情况,发现体重指数(BMI)与死亡率之间存在“U”型或者“J”型的相关性,但这些研究并没有揭示体重随时间推移的动态变化。
另一方面,此前针对成年人群体的研究表明,成年人体重过高往往伴随着死亡率的体重增加。然而,体重减轻(例如减肥)对死亡率的影响并没有得到清楚地揭示。因此,目前需要通过对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研究,从而评估肥胖的预防与治疗对降低死亡率的影响。
在最近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波士顿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等机构的研究者们通过分析来自“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问卷(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中的相关数据,评估了成年人群体中不同年龄段内BMI的变化模式以及其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此外,作者还根据人口规模,估计了原发性肥胖与继发性肥胖对美国整体死亡率的影响。
该研究统计了24205名参与者。其中11607名为女性(49%)。基线平均年龄为54.2岁(SD=9.6)。研究发现,接受调查人群在年龄为25岁是BMI平均值为23.7(SD=4.1),而在基线之前十年时的BMI达到了27.2%(SD=5.7)。基线时的BMI则达到了29.0(SD=6.1)。
(表1 纳入该研究的人群样本信息)
通过分析年龄在25岁(成年初期)至基线前十年之间(中年阶段)的体重变化模式,作者发现56.2%的受访者BMI得到了完整记录,其中体重保持正常的人群比例为38.5%,超重的人群比例为12.1%,肥胖人群的比例为5.6%;体重减轻的人群比例极低,其中从超重下降至正常体重的人群比例为1.3%,从肥胖下降至超重的人群比例为0.8%,从肥胖下降至正常体重的人群比例为0.2%。
在成年早期到中年阶段,与维持正常体重的人群相比,维持肥胖状态的人群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为2.17(95%CI,1.85-2.53)。此外,体重缓慢上升(从正常体重到超重)并不明显伴随死亡率的上升,但体重剧烈变化(例如由正常变为肥胖,或由超重变为肥胖)则伴随着死亡率的明显上升。该变化特征独立于人群的吸烟习惯。
(表2 成年早期至中年阶段体重上升与死亡率相关性分析)
进一步,作者发现:在成年早期至中年阶段,体重减轻的群体伴随着全因死亡率的明显降低。具体来说,从肥胖减轻到超重的人群相比维持肥胖状态的成年人而言,全因死亡率降低了54%。从超重减轻到正常体重的人群相比维持超重状态的人群则死亡风险并未降低。该特征同样独立于人群的吸烟习惯。
表3 成年早期至中年阶段体重下降与死亡率相关性分析
在另外一项分析中,作者发现:生命阶段的后期(即从基线前十年到基线年龄之间),与稳定正常体重的人群相比,维持肥胖状态的人群全因死亡率的风险存在显著的提升(HR为1.54)。而该阶段的体重降低(包括从肥胖到超重,以及从超重到正常体重)并不伴随着死亡风险的下降。这一结果表明生命后期的体重降低对死亡率的影响低于生命早期。
总之,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在刚成年(25岁)到中年阶段(20-50之间),体重减轻伴随着死亡风险的下降。这些发现揭示了生命早期阶段预防体重增加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人们及时控制体重,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100医药网 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Xie W, Lundberg DJ, Collins JM, et al. Association of Weight Loss Between Early Adulthood and Midlife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Risk in the US. JAMA Netw Open. 2020;3(8):e2013448.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13448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Cell:新研究揭示运动通过促进肠道细菌产生甲酸,增强免疫疗法的抗癌疗效 (2025-07-25)
- Cell:新研究发现一类未知的RNA分子竟可促进外周神经再生 (2025-07-25)
- 血管里的“危险信号兵”!MedComm:颈动脉斑块小囊泡携特定微RNA揭示动脉硬化风险,助力精准判断斑块稳定性 (2025-07-25)
- Cell:肝脏通过全身信号反应驱动癌症恶病质 (2025-07-24)
- J Gen Physiol:蛋白cMyBP-C对维持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2025-07-24)
- 孔雀开屏:首都医科大学最新论文登上Cell子刊封面 (2025-07-24)
- CSC:促癌异常竟成阿尔茨海默病保护伞?贝勒医学院团队发现,TET2突变型髓系细胞会进入大脑和增强吞噬作用,抑制阿尔茨海默病发展 (2025-07-24)
- Nature:从肿瘤坏死到转移,中性粒细胞竟藏着如此惊人“秘密” (2025-07-24)
- 华人学者最新Cell论文:老药新用显奇效,逆转阿尔茨海默病,恢复记忆力 (2025-07-24)
- Nature头条:新冠大流期间,人类大脑衰老加快,即便未感染的人也是如此 (2025-07-23)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