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分析植物中独特的双链RNA合成机制 |
![]() |
资料来源:分子植物卓越中心,2021年12月-28 08:10
转座子最早是由美国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在玉米中发现的,广泛分布于细菌、病毒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转座子类似于内源性病毒,可以在宿主基因组中“复制粘贴”自己的DNA,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活跃的转座子对基因组的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高等生物通过甲基化修饰使转座子DNA下沉。
转座子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在玉米中发现的,广泛分布于病毒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转座子类似于内源性病毒,可以在宿主基因组中“复制粘贴”自己的DNA,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活跃的转座子对基因组的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高等生物通过甲基化转座子DNA并使其沉默来保持基因组的稳定性。
RNA导向的DNA甲基化(RdDM)途径是高等植物基因组甲基化的重要途径。在这一途径中,植物特有的两种核糖核酸聚合酶(Pol和Pol)起着核心作用。Pol IV与RDR2合作生产小干扰RNA的dsRNA前体,经加工形成24个碱基的小干扰RNA。然后这些小干扰RNA在Argonaut蛋白的帮助下与RNA聚合酶Pol V产生的支架RNA配对,从而招募DNA甲基转移酶(DRM2)完成DNA甲基化。
Pol IV和Pol V作为真核生物的第四和第五种多亚基RNA聚合酶,在基因转录区域、转录起始、延伸和终止机制以及转录调控等方面与Pol I、Pol II和Pol III有很大不同。Pol IV转录的独特之处在于Pol IV可以与RDR2形成复合物,以双链基因组DNA为模板直接催化dsRNA的合成。虽然Pol IV和Pol V植物是在2005年发现的,但其三维结构尚未见报道,这影响了Pol IV和Pol V的进一步研究。
近日,浙江大学张宇研究团队、王家卫研究团队、冯玉研究团队首次合作解析植物Pol IV的结构,揭示了植物Pol IV-RDR2的两种RNA聚合酶组装而成的独特复杂结构,提出Pol IV-RDR2可以通过底物内转移机制合成双链RNA。
本研究克服了制备低丰度超大蛋白复合物的瓶颈,通过拟南芥悬浮细胞系统纯化内源性Pol IV-RDR2复合物,然后利用冷冻电镜单粒子重构技术分析Pol IV-RDR2全酶和Pol IV-RDR2转录延伸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结合生化和化学实验进一步阐明Pol IV和RDR2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
发现三维结构支持Pol IV从Pol II演化而来。然而,亿万年的演化使Pol IV的催化中心和外部结构单元与Pol II不同。首先,Pol IV蛋白的外部结构单元不能与TFIIB、TFIIE、TFIIF等Pol II特异性转录起始因子相互作用,从而保证Pol IV和Pol II的转录相互独立。其次,Pol IV催化中心的核心成分发生了变化,提示Pol IV的转录过程容易停滞和倒退。
这项研究最有意义的发现是Pol IV和RDR2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这两种聚合酶的催化中心通过内部通道连接。Pol IV以双链DNA为模板合成的单链RNA通过这个内部通道直接传递给RDR2,这样RDR2就可以以这个单链RNA为模板输出双链RNA。据此,研究人员提出了Pol IV-RDR2复合物可以通过RNA内部传递的机制,以双链DNA为模板合成双链RNA的模型。起初Pol IV在基因组DNA上有所进展,以双链DNA为模板合成一定长度的单链RNA。在转录延伸过程中,由于染色体的多重障碍和Pol IV的固有性质,Pol IV的转录停止并倒退。在Pol IV的退行过程中,Pol IV合成的单链RNA从内部通道进入RDR2的催化中心,再被RDR2作为模板合成双链RNA。在合成双链RNA的过程中,RDR2会促使Pol IV合成的单链RNA逐渐从Pol IV的催化中心解离。最后,RDR2完成双链RNA的合成和释放。上述特殊机制可以保证Pol IV合成的单链RNA可以直接传递给RDR2,防止单链RNA的降解。另外,经过一轮双链RNA合成后,Pol IV-RDR2回到转录起点,可以开始下一轮双链RNA合成,从而高效实现双链RNA的扩增。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真核生物中第四种多亚基RNA聚合酶的三维结构,阐明了Pol IV和RDR2两种RNA聚合酶协同转录的独特分子机制,回答了RdDM途径中如何合成双链RNA的科学问题。结果该研究拓展了真核RNA聚合酶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加深了对植物表观机制的理解。(100yiyao.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标注“来源:百医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均属于百医网网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承担责任。获得书面授权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百医网”。其他来源的文章均为转载。本网站所有转载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转载不代表本网站的立场。不想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以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87%的用户在随时阅读、评论、分享百医网APP。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J Hematol Oncol:突破T细胞白血病治疗瓶颈——双靶点CAR-T细胞有望带来新希望 (2025-07-09)
- 《自然·医学》:世卫组织最新预警!全球08-17年出生的人,或有1560万会患胃癌,76%归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2/3发生在亚洲 (2025-07-09)
- 精鼎医药宣布两位 FDA 权威专家加入我司咨询团队,进一步增强监管事务、医学及 AI 领域专业实力 (2025-07-08)
- Mater Today Bio:干细胞球联手纳米颗粒水凝胶精准改善糖尿病创面环境,加速伤口愈合新突破 (2025-07-08)
- J Anim Sci Biotechnol研究揭秘美味密码:益生菌联手重塑肠道菌群,经肠-肌轴提升猪肉鲜味与品质 (2025-07-08)
- Science: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2025-07-07)
- 《自然》子刊:刷新认知!哈佛团队发现,乙肝病毒自身或不致肝癌,但会增强致癌物的作用 (2025-07-07)
- 《科学》子刊:科学家揭示帕金森病中不同的发病轨迹,或为定义亚型和治疗靶点提供新见解! (2025-07-07)
- 《细胞》破解常见痴呆的治疗难题!“老药新用”有望恢复大脑功能 (2025-07-07)
-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4篇Cell论文:高度血管化的肺/肠道类器官;修复血管性痴呆;自身免疫病新疗法;同义突变调控性状 (2025-07-0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