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80克燕麦 45天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
![]() |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2022-01-05 12:43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过年有机会吃肉,今天大鱼大肉成了常态。与此同时,中国居民的血清胆固醇水平迅速飙升,与之密切相关的冠心病迅速占据了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此前,《Nature》年发表的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研究显示,过去39年中国居民的胆固醇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过年有机会吃肉,今天大鱼大肉成了常态。与此同时,中国居民的血清胆固醇水平迅速飙升,与之密切相关的冠心病迅速占据了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
此前,《Nature》发表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过去的39年里,中国居民的胆固醇水平基本上已经从世界底部跌落,超过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
但这并不值得骄傲,因为发达国家居民的胆固醇水平正在急剧下降。要知道,高胆固醇和高死亡率一直是一对“好搭档”。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整体水平在健康饮食的理念上还比较落后。
相信大家对胆固醇已经很熟悉了,胆固醇是血液中的一种蜡状物质。根据对人体健康的不同影响,胆固醇可分为两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称为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主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称为坏胆固醇。
太多坏胆固醇会坏!因为它们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影响正常的血液供应,并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好胆固醇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吸收多余的坏胆固醇。
坏胆固醇除了自身合成代谢外,通常来源于饮食中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过量摄入,在红肉和加工食品中较为常见。好胆固醇大多是由饮食中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生的,通常存在于蔬菜、水果、乳制品、坚果、植物油和燕麦等中。
因此,饮食在驱动疾病和降低疾病风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近,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杨跃新和东南大学环境医学与工程教育重点实验室孙桂菊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证明,食用燕麦可以有效降低中国高胆固醇血症受试者的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研究还表明燕麦具有益生元的功能,
燕麦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单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营养素,是营养健康领域的推荐食品。
此前有研究报道,从燕麦中提取的植物化学物质对调节血脂异常有有益作用,尤其是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然而,研究人员对其机制的深入了解仍不清楚。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北京、南京和上海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210名轻度高胆固醇血症受试者(每个中心70名受试者)被纳入研究。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吃80克燕麦或大米,持续45天。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测量了受试者的血脂谱、短链脂肪酸(SCFA)和粪便微生物区系。
结果显示,与基线(第0天)相比,两组的总胆固醇(T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坏胆固醇)在食用燕麦或大米30天后显著降低。第45天,与大米组相比,燕麦组的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分别下降了5.7%和8.7%。在大米组,这两个数字分别为3.0%和3.9%。
宏观分析表明,燕麦的摄入显著增加了Akkermansia muciniphila和Roseburia等肠道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据报道,粘菌素a在代谢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肥胖、心血管疾病和低度炎症呈负相关,即粘菌素a越多,患病风险越低。罗氏是肠道中一种特殊的消化植物纤维,其代谢产物为丁酸盐。先前的研究表明,携带罗氏疫苗并同时食用高纤维饮食的受试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较低,炎症水平较低。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燕麦组中,双歧杆菌的丰度与坏胆固醇呈负相关。肠杆菌科、罗氏菌和柔嫩梭菌与血浆丁酸和戊酸浓度呈正相关,与异丁酸呈负相关。好胆固醇与戊酸呈负相关,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与异戊酸呈正相关。
总之,这项研究表明,燕麦不仅能显著降低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还能介导益生元对肠道菌群的作用。上述有益菌和血浆短链脂肪酸与燕麦引起的血脂变化有关,说明燕麦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元活性,起到降低胆固醇的作用。(100yiyao.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标注“来源:百医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均属于百医网网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承担责任。获得书面授权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百医网”。其他来源的文章均为转载。本网站所有转载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转载不代表本网站的立场。不想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以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87%的用户在随时阅读、评论、分享百医网APP。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J Hematol Oncol:突破T细胞白血病治疗瓶颈——双靶点CAR-T细胞有望带来新希望 (2025-07-09)
- 《自然·医学》:世卫组织最新预警!全球08-17年出生的人,或有1560万会患胃癌,76%归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2/3发生在亚洲 (2025-07-09)
- 精鼎医药宣布两位 FDA 权威专家加入我司咨询团队,进一步增强监管事务、医学及 AI 领域专业实力 (2025-07-08)
- Mater Today Bio:干细胞球联手纳米颗粒水凝胶精准改善糖尿病创面环境,加速伤口愈合新突破 (2025-07-08)
- J Anim Sci Biotechnol研究揭秘美味密码:益生菌联手重塑肠道菌群,经肠-肌轴提升猪肉鲜味与品质 (2025-07-08)
- Science: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2025-07-07)
- 《自然》子刊:刷新认知!哈佛团队发现,乙肝病毒自身或不致肝癌,但会增强致癌物的作用 (2025-07-07)
- 《科学》子刊:科学家揭示帕金森病中不同的发病轨迹,或为定义亚型和治疗靶点提供新见解! (2025-07-07)
- 《细胞》破解常见痴呆的治疗难题!“老药新用”有望恢复大脑功能 (2025-07-07)
-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4篇Cell论文:高度血管化的肺/肠道类器官;修复血管性痴呆;自身免疫病新疗法;同义突变调控性状 (2025-07-0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