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政策法规 > 从临床开发到本土化知识创造 微生医药研发的基础;在大中华区建立了研发和制造基地

从临床开发到本土化知识创造 微生医药研发的基础;在大中华区建立了研发和制造基地

来源:微生医药2022-01-10 18:26

这是自2021年5月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来,微生医药积极推动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关键一步,标志着微生医药在内分泌创新药领域的全链条布局从研发;d、从生产到销售越来越完善。

2022年1月10日,专注于内分泌相关治疗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VISEN Pharmaceuticals举行研发奠基仪式;苏州工业园区大中华区的研发和制造基地。这是自2021年5月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来,微生医药积极推动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关键一步,标志着微生医药在内分泌创新药领域的全链条布局从研发;d、从生产到销售越来越完善。借助国家鼓励创新药物的优惠政策和长三角“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机遇,微生医药将以此基地为新动能,进一步提升患者对创新内分泌药物的可及性,让更多中国内分泌患者更早受益于走在世界前列的可靠治疗方案,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蓝图。

从左至右:微生制药首席医疗官杨军,魏武资本董事总经理、微生制药监事徐谦,微生制药CEO、董事卢安邦,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密,魏武资本执行合伙人、联席CEO、大中华区CEO、微生制药董事傅山,刘桦,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医药首席营销官陈军,医药项目总监马。

研发;微生医药大中华区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占地2.5万平方米,注册资本8000万美元,总投资约6亿元。预计2023年底一期建筑面积16396平方米。一期建成后,隆培生长激素有望在苏州基地投入本地生产。同时,微生医药将积极推动隆培生长素本地化生产技术的转移,助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完善研发;以及创新能力和智力水平。未来,随着商业模式的拓展和产品管线的丰富,基地还将服务于更多新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生产。

微生医药CEO、董事陆安邦先生表示:“微生医药始终致力于为内分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流程和疗效,以更人性化的护理创新疗法,实现他们向往的生活。在中国建设自主生产能力,能够灵活有效地加速管道产品的商业化,是我们布局创新药物全链条的重要举措。相信研发的全面推进;大中华区的研发和制造基地项目将使内分泌疾病的创新治疗更早惠及中国患者。未来,苏州基地有可能成为微生制药全球生产供应中心之一,使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更具全球竞争力。”

大中华区执行合伙人、联席CEO、CEO、微生医药董事傅山先生表示:“苏州是长三角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配套产业环境是吸引微生医药落户苏州工业园区的重要原因。未来,我们将以此为依托,加快人才培养,扩大微生制药的自主生产能力,惠及中国更多内分泌患者,兑现我们对本土市场的长期承诺。”

微生医药研发效果图;大中华区的研发和制造基地

生物制药产品的建设

长三角“十四五”规划提出聚焦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被誉为“第一产业”,标杆是“全球药谷”。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桦表示:“园区将以建设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为契机,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标志性核心区。我们将始终秉承亲商理念,全力支持研发中心的建设。微生医药在大中华区的研发和制造基地,创造最全面的环境和保障。我们也衷心希望微生医药未来继续扎根园区,将优质项目、优秀技术、先进理念带到园区,吸引更多人才融入园区,持续赋能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共创美好未来!”

专注于内分泌相关的治疗领域,以满足突出的临床需求。

内分泌治疗领域涵盖了170多种疾病,可以发生在所有年龄段。患者治疗负担重,很多病例需要终身治疗,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但目前内分泌领域仍存在强大而广泛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无药可治、现有疗法疗效有限、副作用大等。同时,与发达市场相比,我国内分泌疾病治疗领域的药物创新有待提高。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实施,生物创新药物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增长环境。微生制药积极抓住政策机遇,战略性布局内分泌相关治疗领域,获得生物制药公司Ascendis Pharma授权,有权基于Transcon(临时连接)创新技术平台,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mainland China、中国港澳台地区)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其三大内分泌产品。目前在研的三款产品中,隆培生长激素和TransCon甲状旁腺激素在国内均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TransCon C型利钠肽已在国内和全球同步进入II期临床试验。此前,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隆培生长激素(每周一次)在全球III期临床试验中被证明优于每日一次的生长激素制剂,并于2021年8月获准在美国上市。随着三期临床试验在中国的顺利进行,该新药有望于2022年年中向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上市申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标注“来源:百医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均属于百医网网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承担责任。获得书面授权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百医网”。其他来源的文章均为转载。本网站所有转载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转载不代表本网站的立场。不想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以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87%的用户在随时阅读、评论、分享百医网APP。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