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结核病防治要从因症就诊向主动筛查转变 |
![]() |
“我是搞结核病的,很多人听到这个词的第一想法是结核病还有吗?这个结核病不是存在电影里面吗?说明在结核病的宣传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李亮在北京表示。在他看来,目前中国的结核病防治要从因症就诊向主动筛查转变。
近日,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举办了主题为“健康传播助力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线下研讨会。会上,包括李亮在内的多位业内专家分享了结核病防治面临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全球结核病报告》估算,自2000年以来,全球结核病防治工作共挽救了约7400万人的生命,但2021年全球仍有约1060万人新发结核病,160万人因结核病而死亡。
尽管多年来,中国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上已经取得巨大进展,但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信息显示,2021年我国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仍有78.0万。可见,结核病高发依然是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在李亮等专家看来,中国的防治策略也要因时而异,以应对新的挑战。
“病人有了症状以后要到医疗机构去做检查看是不是结核,叫因症就诊,这个策略已经不适合我们现在的发展。因为我们做流调发现,有一半病人没有任何的症状,对疾病发现水平产生影响。应该逐渐从被动的因症就诊向主动的筛查转变,要做重点人群筛查。”
李亮认为,要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需要从策略、技术方面进行革新。除了策略上要将筛查关口前移,技术方面也要加强新药、新的诊断工具研发,让新的技术造福结核病患者。
“现在医院都可以做新冠检测,还有艾滋病、肝炎,抽血就可以诊断,而且非常准确。但结核病现在的诊断工具其实还不是很满意,我认为技术方面同样也需要这种进步。”李亮说,只有将这些问题统一在一起,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
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雁林认为,多年来我国在结核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距离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目标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仍需要各界共同努力。
赵雁林表示,在形成全社会参与结核防治氛围上,媒体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全面有效传递国家结核病防治策略和对策,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防治格局,还能够促进大众了解结核病防治知识,增强健康防护意识。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李玮说,结核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尽管过去很多年我们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结核病仍然是影响全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为应对这一局面,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强结核病防治健康传播等等。
会上,由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开发的《结核病防治媒体报道在线课程》同步发布,该课程旨在填补相关领域线上培训课程的空白、提升相关媒体从业者进行结核防治议题报道的专业能力。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晨起后有这3种表现,说明你的血管不健康 (2025-04-01)
- 江西对50岁至74岁人群免费开展肺癌重点筛查 (2025-03-28)
- 入睡难怎么办?专家回应睡眠热门话题 (2025-03-26)
- 莫把结核当感冒 专家提醒儿童结核病防治关注这四点 (2025-03-25)
- 吃药的这几个误区 你避开了吗? (2025-03-24)
- 流感仍处于中流行水平 疫苗接种便利性亟需提升 (2025-03-06)
- 春季重点传染病如何防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画重点 (2025-02-28)
- 何为钙化?医生提醒: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拿 (2025-02-27)
- 春季消化道疾病易发 专家提示注意卫生 (2025-02-25)
- 专家提示:提前科学用药,改善春季花粉过敏 (2025-02-20)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