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政策法规 > Stroke:炎性分子网络或能作为指示机体未来患脑血管疾病风险的生物标志物

Stroke:炎性分子网络或能作为指示机体未来患脑血管疾病风险的生物标志物

来源:100医药网 2024-05-11 16:33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弗雷明汉队列研究中,重点关注IL-18的炎性生物标志物的循环血清水平或许与机体中风和认知损伤风险增加直接相关。

以多效促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因子白介素-18(IL-18)为中心的循环炎症分子协调网络往往与脑小疾病发生有关。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troke上题为 Association of Incident Stroke Risk with an IL-18-centered Inflammatory Network Biomarker Composite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简单的血液检测手段,其或能帮助临床医生确定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是否患中风或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更高。

文章中,研究者发现,测定血液中炎性分子网络的浓度或能帮助医生计算脑小(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易感性的风险评分,是导致中风的常见原因,也是引起机体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群。目前,确定一个人患风险的唯一方法就是利用结合诸如MRI扫描等成像技术、家族史、人口学变量和其它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在临床实践中,神经学家可能只有在病人患上中风或大脑活动出现警告后才会发现其处于疾病风险之中。

这项最新研究发现,通过测定未出现脑血管事件患者血液中炎性分子网络的浓度,医疗提供这或许就能够定量分析个体患脑小血管疾病和未来发生中风的风险。研究者Hinman说道,就像研究人员利用测试来评估一个人未来患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一样,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方法来评估个体未来发生中风的风险,而我们相信通过血液测试这样简单的操作就能做到这一点,理论上就能让更多的人获得最好的护理,而不是将其锁在先进的成像研究和专家评估之后。

炎性分子网络或能作为指示机体未来患脑血管疾病风险的生物标志物

图片来源:Stroke (2024). DOI:10.1161/STROKEAHA.123.044719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重点分析了称之为IL-18的炎性分子生物学连接网络,其包括用于抵御多种感染的蛋白质和型号分子。此前研究已经将IL-18网络中的单个分子与脑小血管疾病和中风风险联系起来,然而,这个单一分子的浓度会随着机体对诸如流感或自身性疾病等疾病的反应而不断波动,从而就使其在个体水平上会不可靠地预测机体的中风风险。早在2020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就发现,IL-18网络中的6种分子或许与MRI扫描期间的血管性脑部损伤的存在有关。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研究者Hinman等人就想通过研究来确定IL-18网络是否能用来评估个体对中风风险或认知功能下降的易感性。为了测试这一点,研究人员利用来自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计划中的人群健康数据,这项研究自1948年启动以来,追踪了马塞诸塞州弗雷明汉市中数千名居民一生的医疗史;研究人员对采自参与者机体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检测到了IL-18网络中6种分子中的5种。

通过使用弗雷明汉参与者的血液样本和医疗史,Hinman及其同事创建了一种数学模型,其能根据IL-18网络分子的浓度来产生风险评分,在Hinman研所研究的2200多名弗雷明汉居民中,风险评分在前25%的参与者在其一生中患中风的几率为84%,总体而言,相比当前的风险评估工具,风险评分升高与机体中风风险增加51%相关,这或许能促进研究人员进一步进行预测。Hinman说道,目前我们尚不清楚且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如何或是否个体的风险评分能被修饰或降低;然而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或许就是在初级保健领域,即当你发生疾病事件之前你是否处于风险之中,研究人员真正感兴趣的是在中风发生之前就能对其进行有效预测。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弗雷明汉队列研究中,重点关注IL-18的炎性生物标志物的循环血清水平或许与机体中风和认知损伤风险增加直接相关,而将特定炎性通路与脑小血管疾病关联起来或许能增强对人群未来患中风和血管性认知损伤进行个体化定量风险评估。(100yiyao.com)

参考文献:

Richard A. Martirosian, Crystal D. Wiedner, Jasmin Sanchez, et al. , Stroke (2024). DOI: 10.1161/STROKEAHA.123.04471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