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 Rheum Dis:肠道微生物组变化与临床明显的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有关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4-11-30 14:00
类风湿性关节炎高危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与众不同,包括但不限于过量的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ceae)。这种微生物特征是一致的,并与传统的风险因素相关。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组成的变化与那些因遗传、环境或因素而有风险的人出现临床上明显的发生有关。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11月8日在线发表在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Dynamics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individuals at risk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study 。
作者强调,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变化是疾病发展的原因还是结果,但他们认为,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识别高危人群,并为预防和个性化治疗策略铺平道路。
之前发表的研究一致显示,与未患病者的肠道微生物组相比,高危人群和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存在不利的失衡。但目前还不清楚究竟是哪些微生物可能与此有关。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作者通过在五个不同的时间点评估124名类风湿性关节炎高危人群、7名新确诊患者和22名健康人群的粪便和血液样本,在15个月的时间里追踪了他们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情况。
这些高危人群是通过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rotein,anti-CCP)前体分子(anti-CCP抗体会攻击健康细胞,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抗体)的存在和前三个月的关节疼痛经历来确定的。
这三组患者的每周饮食摄入相似,但酒精摄入和定期进行中度至剧烈运动的次数不同。在研究期间,124 名高危人群中有 30 人发展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他们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特别是 多样性(alpha diversity)。
多样性在病情进展者和未进展者中都有所减少,并且与抗CCP抗体水平有关。在抗CCP抗体水平较低的人群中,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健康对照组相当。
已知的关节炎发生的遗传、血液和影像学危险因素也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显著相关,类固醇的使用也是如此。
一种特殊的普雷沃氏菌(最可能是Prevotellaceae copri)菌株ASV2058在病情进展者和新者的肠道微生物组中含量丰富,但在健康对照组的肠道微生物组中含量却不高。
作者说,另一种Prevotellaceae copri菌株(ASV1867)在研究开始时也增加了,这可能表明不同的Prevotellaceae copri菌株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Prevotellaceae特异性菌株的富集(3种)和减少(5种)都与病情进展有关。
虽然Prevotellaceae copri菌株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风险因素关联最大,但其他普雷沃氏菌菌株也与之有关,包括Alloprevotella、Paraprevotella clara、Prevotella stercorea、Prevotellamassilia timonensis和Prevotella shahii。
研究设计和方法流程图
在诊断前10个月患关节炎的人群中,肠道微生物组的不稳定性最大。但在这之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前 10~15 个月确诊的患者中,肠道微生物组的情况相对稳定。作者说,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是一种晚期现象。
这只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因此无法就因果因素得出任何肯定的结论。作者承认这项研究存在多种局限性,包括参与者人数少、监测时间相对较短,以及缺乏对高危参与者和健康参与者进行一对一的直接比较。
但是,他们得出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高危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与众不同,包括但不限于过量的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ceae)。这种微生物特征是一致的,并与传统的风险因素相关。纵向研究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前的微生物环境是动态的。对这一疾病发展晚期阶段的进一步研究是值得的,特别是考虑到肠道微生物组作为预防目标的潜力,包括即将患关节炎的高危人群。 (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Christopher M Rooney et al. .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24, doi:10.1136/ard-2024-22636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参会指南】9月26-27日,2025(第九届)细胞外囊泡前沿与转化大会(厦门站)即将开幕! (2025-09-18)
- 西湖大学最新Cell子刊论文:利用孕妇肠道菌群预测早产风险 (2025-09-17)
- Cell:高分子量tau蛋白抑制海马体神经元活动,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衰退 (2025-09-17)
- 两篇《自然》:肺癌私联神经元!科学家首次发现小细胞肺癌细胞会在脑内与神经元形成突触,借助电信号促进肿瘤生长 (2025-09-16)
- Sci Adv:新型双特异性抗体有望成为抗击巨细胞病毒的“免疫特种兵” (2025-09-16)
- 《神经病学》:代糖或伤认知!8年随访发现,摄入较多代糖与记忆力、语言流畅性和整体认知能力下降速度提升32%、173%和62%相关 (2025-09-16)
- Nature子刊:超越ADC,中国博后发明ABC药物,重拳出击,精准靶向 (2025-09-16)
- Cell子刊:“滴血验癌”新突破,王延博/张硕等利用细胞外囊泡,精准检测10多种癌症 (2025-09-16)
- 47亿!派林生物易主中国生物,血液制品行业格局将重塑 (2025-09-15)
- 【9月16日直播预告】从样本到洞察:蛋白质组学智能实验室的自动化流程与AI高效赋能 (2025-09-15)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