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好朋友就是自己选择的亲人」吗?研究发现:好朋友之间的基因相似度达到了四代以内远亲的程度!并且彼此会共享10%的肠道微生物 |
你相信「好朋友就是自己选择的亲人」吗?研究发现:好朋友之间的基因相似度达到了四代以内远亲的程度!并且彼此会共享10%的肠道微生物
来源:100医药网 2024-12-02 09:14
这两项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友情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层次机制。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人,但真正能成为一直联系的好友的却寥寥无几。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初次见面,就与对方有着说不完的话题,仿佛彼此已经相识多年?你们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但却能在某个瞬间产生共鸣,仿佛找到了久违的知己。
这种奇妙的感觉,让我们不禁思考:好朋友究竟是怎么来的?我们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些能够成为自己生命中重要角色的人呢?
科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答案:好朋友不仅仅是心灵上的共鸣,更可能是基因层面的选择!
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发表了研究成果[1],分析了朋友与陌生人之间的基因相似度差异。研究发现,朋友之间的基因确实比陌生人更加相似,这种相似度甚至达到了四代以内远亲的程度!更有趣的是,某些特定基因集合表现出明显的同质倾向(如嗅觉相关基因)或异质倾向(如系统相关基因)。
你和好朋友有1%相似的基因
研究者对1932名参与者的总共150万个基因变异的标记进行了分析。这些参与者中不包含亲属和配偶关系,他们之间唯一的不同就是社会关系。
在研究过程中,参与者需要告诉研究者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是谁。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者将1,932名参与者两两配对,分为朋友组和陌生人组,并比较了这两组之间的基因相似度差异。
图1:在全基因组测量中,朋友表现出的同质性高于陌生人
分析结果显示:
✦ 基因相似度显著更高:研究发现,朋友之间的基因相似度显著高于陌生人。平均来说,朋友之间有1%的基因是一样的,这种相似度相当于四代以内远亲的程度。
✦ 严格控制变量:为了排除可能因倾向于与远亲交朋友的人而产生的偏差,研究者仅使用了亲缘关系为 0的907对朋友进行进一步验证。即使在这种严格的控制下,朋友组的异常值仍然比陌生人组的异常值多得多。
✦ 基因正相关与负相关:在整个基因组中,朋友间的正相关(即基因相似性)和负相关(即基因差异性)都比陌生人要高。这进一步表明,朋友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基因相似性。
图2: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朋友表现出的同质性和异质性高于陌生人
如果说,是相似的基因使得两个人有了成为好朋友的基础,那友情的形成和维持远不止于此。我们通常会发现,朋友之间相处久了会越来越相似,越来越 臭味相投 。
近日,耶鲁大学相关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了研究成果[2],发现朋友间的这些亲密互动,不仅能拉近彼此关系,还会让他们的肠道菌群相似。亲密的朋友会共享10%的肠道微生物,其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增强彼此的免疫力和消化能力。
没想到吧!除了饮食、药物这些常见因素,身边的朋友竟也在肠道菌群的塑造上扮演着关键角色!让我们一起看看朋友对我们肠道菌群的影响~
这项研究采用了一种综合的方法,结合了社会网络分析和微生物组测序技术。研究者们不仅收集了1,787名成年人的肠道微生物样本,还通过详细的问卷调查绘制了他们的社交网络。问卷内容包括 与谁共度闲暇时间 、 与谁分享私密话题 等问题,别出4,658条独特的社交关系。
研究过程包括:
1. 样本采集与分析:研究者使用StrainPhlAn4对菌株水平进行分析,检测参与者之间的潜在微生物传播事件。菌株共享率被定义为两人共享的菌株数量占总检测菌株种类的比例,并结合Bray Curtis和Jaccard指数评估种群间的物种多样性。
2. 社交网络构建:通过详细的社会网络问卷,研究者绘制了每个参与者的社交圈,包括家庭成员、朋友、邻居等。
3. 数据分析:研究者使用混合效应逻辑回归模型结合交叉验证,评估菌株和物种共享是否能够预测社会或家庭关系。
亲密社交、社会互动塑造了肠道微生物群
研究发现,在同一村庄内有社会关系的两人之间,比没有关系的人群共享更多的微生物物种和菌株。配偶和同住者之间的菌株共享率最高,分别为13.9%和13.8%,非亲属、不同家庭住址的人也有显著的菌株共享,为7.8%;同村但没有社交关系的人的共享率较低,为4.0%;而来自不同村庄的人之间的共享率更低,为2.0%。且分析发现社会关系对菌株共享的影响大于饮食、药物等因素的相似性。
此外,数据表明:经常共同用餐或一起度过自由时间的人之间的菌株共享率更高,如每天一起吃饭的共享率为7.1%,而每月仅几次的为5.9%。问候方式如面颊吻的人共享率最高,为12.9%。
图3:多种关系类型之间的菌株共享关系
接着,研究人员使用混合效应逻辑回归模型结合交叉验证,评估了菌株和物种共享是否能够预测社会或家庭关系。结果显示,菌株共享率是预测社会关系的重要指标,且比任何社会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更能显著预测社会关系!
图4:预测社会关系的菌株水平模型
通过对社会关系网络个体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处于网络更中心的个体与村庄中其他人的菌株共享率较高 其微生物组更接近村庄内的 社会微生物组 。
菌株共享的模式沿着村庄、家庭和社会关系分布,这表明密切相连的社交群体可能共享特定的微生物种类和菌株。在微观层面,拥有较高聚类系数(即社交关系间的连通性更高)的人,与其社交网络中其他人的菌株共享率显著更高。具体来说,聚类系数高( 0.75)的人,与直接社交关系的菌株共享率中位值为10.3%,而聚类系数低( 0.25)的人共享率则相对较低。
图5. 社会和微生物组菌株生态位
最后,研究团队还在首次分析两年后对其中301人的肠道微生物组进行了重新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相互之间有社交联系的人在肠道微生物菌株的共享方面存在更大的趋同性。
小结
综上所述,这两项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友情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层次机制。原来,那些看似偶然的相遇背后,隐藏着生物学上的必然。也许,正是这些细微而深刻的基因共鸣,让某些人成为了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参考文献:
[1]Christakis NA, Fowler JH. Friendship and natural sele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4;111 Suppl 3(Suppl 3):10796-10801. doi:10.1073/pnas.1400825111
[2]Beghini F, Pullman J, Alexander M, et al. Gut microbiome strain-sharing within isolated village social networks.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 2024. doi:10.1038/s41586-024-08222-1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为何说吸烟是“隐形杀手”?Elife揭秘尼古丁驱动肠道干细胞癌变新机制,DBZ或带来治疗新曙光 (2025-01-21)
- Neurology :食用红肉会增加患痴呆症和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 (2025-01-21)
- Cell:一项大规模研究鉴定700种与抑郁症相关的遗传变异 (2025-01-21)
- Mol Cancer:科学家揭示多种类型癌症发生转移背后的特殊遗传驱动因素 (2025-01-18)
- Nature Aging:为什么我们的DNA也会“变老”? (2025-01-18)
- 连发两篇 Nature 子刊,司龙龙团队开发基于PROTAC的减毒活疫苗新策略 (2025-01-18)
- 西湖大学2025年首篇Nature:申恩志/吴建平团队首次揭示“RNA剪刀”的切割全过程 (2025-01-17)
- Sci Rep:网膜素 (2025-01-17)
- Nature Medicine:治疗朊病毒疾病——基因编辑带来的曙光 (2025-01-17)
- 大吃大喝后喜欢用运动来补救?最新研究:可能造成心脏损伤!高脂高热量饮食后,中等/高强度运动会促使体内脂质重新分配,增加心脏负担 (2025-01-1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