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对同一食物反应不同?Nat Microbiol:肠道环境的变化可以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活性,会对消化系统的工作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
![]() |
为何我们对同一食物反应不同?Nat Microbiol:肠道环境的变化可以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活性,会对消化系统的工作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来源:100医药网 2024-12-06 11:10
这项研究强调了肠道生理学和环境在塑造人类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特征方面的重要性。它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自身健康的理解,也为未来个性化医疗和营养建议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人类的肠道微生物组就像一个个性化的 生物指纹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然而,直到最近,科学家们对于肠道生理和环境如何影响这个微生物世界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题为 Gut physiology and environment explain variations in human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sm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深入分析了机体肠道及其内部居住的菌群,发现了肠道环境的变化可以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活性,进而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会拥有不同的肠道菌群,以及为什么我们对相同的食物会有不同的反应。
想象一下,如果你和朋友吃了同样的早餐,但你们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你可能觉得精力充沛,而你的朋友却感到胃部不适。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你们肠道环境的不同。为了探索这一点,研究人员让50名志愿者在吃早餐时吞下一颗大约拇指外关节大小(26*13毫米)的智能胶囊。这颗胶囊就像是一个小探险家,它会在接下来的12至72小时内穿越胃部、小肠和大肠,记录沿途的pH值、温度和压力信息,并最终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注意到,每个人的肠道环境和胶囊通过肠道的时间都各不相同。
例如,有的人的胶囊仅需2小时就能通过小肠,而在另一些人中则需要长达10小时。考虑到我们大部分的营养物质是在小肠中被吸收的,这样的时间差异显然会影响我们吸收了多少营养,以及有多少剩余物质进入大肠供肠道菌群 享用 。因此,这些小小的差异可能会对我们消化系统的工作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此前,科学家们通常依赖于分析粪便样本来了解肠道中的活动,并将其与人们的饮食进行比较。但这种方法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相比之下,智能胶囊能更精确地帮助理解整个肠道环境的变化。
PRIMA的和肠道环境因素,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变化
当胶囊开始它的消化道之旅时,它首先到达的是胃部,在这里它会记录到较低的pH值,因为胃酸正在分解食物。接着,食物和胶囊进入小肠,这里的细胞会释放碱性碳酸氢盐来中和胃酸,同时营养物质在这里被吸收。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和胶囊随后进入大肠,在这里,肠道菌群会对食物进行发酵,产生脂肪酸并引起pH值的变化。
Roager博士说: 胶囊会记录所有这些pH值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估计食物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停留时间。我们知道,pH值是细菌生长和发挥活性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肠道环境和pH值与肠道菌群组成和活性之间的直接关联。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肠道内的环境条件可能是解释为什么我们拥有不同肠道菌群的关键。这一发现对未来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指南具有重要意义。正如Roager博士所言,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肠道也一样。我们过去常常假设所有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和程度来消化和吸收食物,但实际上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本文研究表明,个体对食物的不同反应可能与肠道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强调了肠道生理学和环境在塑造人类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特征方面的重要性。它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自身健康的理解,也为未来个性化医疗和营养建议提供了宝贵的线索。(100yiyao.com)
参考文献:
Proch zkov , N., Laursen, M.F., La Barbera, G.et al..Nat Microbiol9, 3210 3225 (2024). doi:10.1038/s41564-024-01856-x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Cell重磅:AI从头设计微型蛋白调控钠通道,逆转心律失常和癫痫 (2025-08-23)
- Nature:秩序的边缘——免疫系统竟靠“制造噪音”来识别敌我 (2025-08-23)
- HPV病毒给免疫系统“下蛊”?JITC:科学家发现癌蛋白或会操控巨噬细胞助力肿瘤逃脱T细胞追杀 (2025-08-22)
- 你的大脑如何从0到1?Int J Mol Sci:科学家用类器官重现惊魂20天,发现不可或缺的“第一推动力” (2025-08-22)
- Nature重磅:癌细胞劫持神经系统,诱导神经损伤,导致慢性炎症和免疫治疗耐药 (2025-08-22)
- 因涉嫌性骚扰被开除,mTOR研究先驱远走捷克从新建立实验室,如今再发Nature (2025-08-22)
- 《神经元》:科学家首次发现,高盐饮食竟会促进小胶质细胞吞噬星形胶质细胞突起,进而驱动高血压! (2025-08-22)
- Cell子刊:对大脑进行精准电刺激,快速持久缓解抑郁症 (2025-08-21)
- “白肺”来袭,循“镜”锁因——呼吸内科成功施救七旬重症肺炎患者 (2025-08-20)
- PNAS:DNA聚合酶β缺失如何引发大脑发育隐患?科学家揭秘神经元突变背后的“沉默推手” (2025-08-20)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