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Sci:我国学者发现,白酒中的这种物质能够改善酒精肝 |
![]() |
来源:生物世界 2024-12-16 09:36
该研究确定了蒸馏酒中的非乙醇成分乳酸乙酯调节FGF21的生化机制,并揭示了该信号通路在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天津科技大学张翠英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于研究员、郎酒公司张亚东工程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万沁教授团队等在Advanced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Ethyl Lactate Ameliorates Hepatic Steatosis and Acute-on-Chronic Liver Injury in Alcohol-Associated Liver Disease by Inducing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发现,小分子化合物乳酸乙酯(蒸馏酒中含量较高的非乙醇物质)通过抑制酒精诱导的肝脏脂质合成,进而改善酒精相关性肝病(Alcohol-associated Liver Disease,ALD)发生发展的作用与机制,为探索酒精相关性肝病的临床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肝脏脂质代谢包括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控制肝脏内脂质库的流入和流出。酒精摄入可激活从头脂肪生成(de novo lipogenesis,即提供新合成的脂肪酸),而脂肪生成增加是与酒精相关性(ASL)的关键特征。
肝脏脂肪生成受关键转录因子SREBP-1的调控,SREBP-1控制限速脂肪生成酶的转录,例如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 (SCD1)。
在酒精相关性肝病(ALD)小鼠和人类中,mTORC1被酒精激活,并通过SREBP-1促进脂肪生成,而NAD+依赖的去乙酰化酶SIRT1被酒精抑制。肝脏SIRT1缺失增强了mTORC1的活化,加剧了小鼠的发展。脂质蓄积是ALD发生发展的前提,通过多个潜在调控靶点抑制肝脏脂肪酸合成,可能为ALD的治疗提供一种有前景的策略。
酒精相关性肝病(ALD)的严重程度高度依赖于酒精摄入量,而饮酒模式和酒精饮料类型导致了ALD的异质性。酒精饮料是水、乙醇(酒精)以及一些非乙醇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
与葡萄酒和啤酒相比,蒸馏酒(例如威士忌、白兰地、白酒、朗姆酒和伏特加)具有更高的酒精含量,这可能导致更多的酒精摄入量、增加ALD的易感性。此外,酒精饮料中的非乙醇成分在蒸馏酒中也特别丰富。蒸馏酒中的非乙醇成分主要包括酯类、醇类、酸类和醛类,主要来源于原料和发酵、蒸馏、陈酿等过程,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一项对68名不饮酒者或适度社交饮酒者的临床研究显示,威士忌中的非乙醇成分(例如醛和杂醇油)促进了宿醉症状,这表明这些非乙醇成分也可能参与调节酒精代谢和相关生物过程。然而,蒸馏酒中的非乙醇成分是否调节AL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对五种典型的蒸馏酒 威士忌、白兰地、白酒、朗姆酒和伏特加,进行了气相与液相色谱分析,发现了40种非乙醇物质,将其中13种含量较高的定义为蒸馏酒的代表性非乙醇物质。
然后,研究团队使用小鼠慢性酒精喂养模型(能够重现人类ALD的病理特征),研究了上述代表性非乙醇物质,发现并揭示了乳酸乙酯(Ethyl Lactate)在ALD进展中的作用。
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
1、乳酸乙酯可降低空腹和酒精性脂肪肝的易感性;
2、肝脏FGF21在乳酸乙酯改善慢性酒精喂养小鼠的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和慢加急性肝损伤中是必需的;
3、药理学抑制SIRT1引起的FGF21缺陷破坏了乳酸乙酯对酒精诱导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和肝损伤的作用;
4、乳酸乙酯是白酒中的一种非乙醇成分,对酒精诱导的脂肪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乳酸乙酯(Ethyl lactate)通过激活FGF21,改善慢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与酒精相关性肝病
总的来说,该研究确定了蒸馏酒中的非乙醇成分乳酸乙酯调节FGF21的生化机制,并揭示了该信号通路在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此外,乳酸乙酯不仅广泛存在于酒精饮料中,也广泛存在于其他发酵食品中,是一种公认的食品调味剂。而该研究提示我们,乳酸乙酯作为一种膳食化合物,可能对酒精相关性肝病和其他代谢紊乱具有治疗潜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工作时的体力劳动和空闲时的锻炼有区别?AJPM:别让工作累垮你!空闲时间锻炼才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关键 (2025-02-24)
- 北京大学最新Cell论文:李龙/宋晨/高宁团队揭示膜蛋白进入脂膜折叠的分子过程 (2025-02-23)
- Nature:当癌症疫苗遇上"癌王"!一场改写生命剧本的细胞革命 (2025-02-23)
- Nature Methods:窥探生命的分子之舞——PTEN活体成像技术开启神经科学新纪元 (2025-02-23)
- Science:复旦大学郁金泰团队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并利用AI找到潜在治疗药物 (2025-02-22)
- 迈威生物于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自主研发的靶向整合素 αvβ8 抗体的临床前研究成果 (2025-02-22)
- 抵御流感的秘密武器!Nat Immunol:来自真菌中的β (2025-02-22)
- 陈子江/赵涵团队证实,母亲雄激素过多会跨代遗传增加男性后代的糖尿病风险,热量限制和二甲双胍能够逆转风险 (2025-02-22)
- 是真的!睡前抱抱能缓解一天的压力!143对伴侣研究表明:那些在入睡时选择更亲密姿势的伴侣,有更低的压力水平和更少的依恋不安全感 (2025-02-22)
- Nature:揭示颗粒酶K通过激活完整的补体级联反应来驱动组织损伤和炎症 (2025-02-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