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轰动世界的新冠研究论文被撤稿,已被引用3400次,高居历史第二 |
![]() |
来源:生物世界 2024-12-23 09:00
这项匆忙进行的研究对于羟氯喹的大肆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实际上干扰并减缓了真正有用的COVID-19的药物开发。2020年7月,法国马赛大学医院的Didier Raoult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期刊发表论文,报道了羟氯喹治疗的临床试验数据,迅速激起了人们对于使用这种廉价的抗疟疾药物治疗COVID-19的热情。
然而,这项研究因为数据质量问题和不明确的伦理审批过程引发了研究人员的担忧和批评。如今,4年半过去了,这篇论文近日被期刊正式撤稿,论文通讯作者Didier Raoult还被发现在多项研究中违反了伦理审批要求。
这篇论文到目前为止已被引用3400次,这是迄今为止引用次数第二高的撤稿论文(仅次于今年6月份被撤稿的一篇引用4500次的Nature论文),也是引用次数最高的新冠研究撤稿论文。
著名科研诚信专家Elisabeth Bik表示,因为这篇论文,包括美国在内的好几个国家批准了羟氯喹用于治疗COVID-19,但后续研究证实,羟氯喹对于COVID-19没有任何益处,这篇论文根本不应该发表,或者应该在发表后立即被撤回。
这项匆忙进行的研究对于羟氯喹的大肆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实际上干扰并减缓了真正有用的COVID-19的药物开发。
在COVID-19大流行早起,一些研究显示,羟氯喹可能有助于治疗COVID-19,时任马赛大学医学地中海感染研究所所长的Didier Raoult强烈支持这一观点。
2020年3月16日,Didier Raoult和他的同事在预印本平台发表论文,指出羟氯喹降低了20名参与者的病毒载量,这项立即被一些媒体大肆宣传。四天后,这项研究正式发表在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期刊上,该期刊主编Jean-Marc Rolain是这篇论文的合作者,期刊在一天内就决定接收该论文。此外,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也提到了这篇论文,并称这种药物可能是 游戏规则改变者 。
但其他研究人员很快发现了这篇论文的问题,包括伦理审批时间线不明确,对照组和治疗组参与者特征之间的潜在混杂差异,这表明参与者并非被随机分配。此外,6名接受羟氯喹治疗的患者退出了研究,其中1人死亡,3人转到了ICU。
相关阅读
2024年6月17日,Nature撤回了一篇发表于2002年的论文,该论文迄今已被引用近4500次,是当之无愧的 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撤稿论文 。
该研究发现,来自成人骨髓的间充质(该研究中称为多能成体祖细胞,简称MAPC)具有多能性,不仅可分化为间充质细胞,还能分化为具有内脏中胚层、神经外胚层和内胚层特征的细胞。当注射到早期囊胚时,单个MAPC能够分化出大多数体细胞类型。在移植到非辐射宿主体内时,MAPC会植入并分化为,同时还会分化为肝脏、肺部和肠道的上皮细胞。在移植到受辐射最小的宿主体内时,MAPC在造血系统和胃肠道中的植入增加。总的来说,MAPC能够广泛增殖,且无明显衰老或分化潜能丧失,可能是治疗遗传或退行性疾病的理想细胞来源。
但这篇论文在发表后很快就引发了质疑,论文作者随后在Nature发布了更正,他们表示,此次更正的错误 不会改变论文结论 。
而此次被撤稿,是因为被发现一图多用,图6a的下半部分(CD45/ -gal)与图6e的上半部分(Gr-1/ -gal)相同,此外,图6m的右上角似乎有两个区域内部重复。
由于论文作者无法提供图6a、6e和6m的原始图像;因此,Nature 的编辑们不再相信多能成体祖细胞(MAPC)在骨髓中植入的结论是成立的。鉴于上述担忧,编辑们不再相信论文所报告数据的可靠性,因此决定撤回该论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零糖并不健康!华人学者证实,常见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伤害心血管 (2025-02-24)
- eLife:破坏细胞蛋白中的单一氨基酸或能让乳腺癌细胞的行为像干细胞一样 (2025-02-23)
- Cell:新研究揭示DNA错配修复基因在亨廷顿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2025-02-23)
- Cell:一种非工业化饮食可以降低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 (2025-02-23)
- 影响因子503!医学神刊CA首次发表临床试验论文,来自中国团队 (2025-02-22)
- Cell:新研究表明八种精神疾病具有相同的遗传原因 (2025-02-22)
- 发缝宽、掉发多?Sci Rep毛囊类器官研究:脂质可借HIF (2025-02-21)
- Nature:胰腺癌的神经黑客行动!秘癌细胞如何“策反”神经元加速扩散 (2025-02-21)
- Nature:新研究揭示肠道中的肠嗜铬细胞触发慢性疼痛机制 (2025-02-21)
- 《自然·通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发现肿瘤肝转移灶的“守护神”! (2025-02-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