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浙江大学刘婷/方东/黄俊团队发现与BRCA1/2合成致死的新通路,为癌症治疗带来新靶点 |
![]() |
Nature子刊:浙江大学刘婷/方东/黄俊团队发现与BRCA1/2合成致死的新通路,为癌症治疗带来新靶点
来源:生物世界 2025-01-18 11:03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 MSANTD4 在复制叉稳定性维持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为深入理解复制叉稳定性维持的分子机制以及肿瘤治疗提供了全新视角。浙江大学刘婷教授团队、方东教授团队及黄俊教授团队(博士生谢海华、宋礼志为共同第一作者)合作,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上发表了题为:Synergistic protection of nascent DNA at stalled forks by MSANTD4 and BRCA1/2-RAD51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一条与 BRCA1/2 合成致死的新通路。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具有与端粒结合蛋白 TRF1/TRF2 类似的 Myb/SANT-like DNA 结合结构域的新蛋白 MSANTD4(Myb/SANT-like DNA-binding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能结合于停滞复制叉翻转臂的 3 -ssDNA 末端,特异性阻碍 RPA-WRN/BLM-DNA2 复合物对翻转臂上新生 DNA 的过度切割,从而维持停滞复制叉的稳定性。该通路完全独立于传统已知的由 BRCA1/2-RAD51 介导的停滞复制叉保护机制,因此与 BRCA1/2 合成致死。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 MSANTD4 在复制叉稳定性维持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为深入理解复制叉稳定性维持的分子机制以及提供了全新视角。
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复制叉翻转(Fork reversal) 是细胞应对复制压力的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机制。在此过程中, 三叉 结构的复制叉在转位酶(例如 SMARCAL1、ZRANB3、HLTF 和 PICH),以及 DNA 拓扑异构酶 TOP2A 和 SUMO E3 连接酶 ZATT 等因子的协作下,被重塑为更稳定的 四叉 结构,从而维持复制叉的动态平衡。然而,复制叉翻转臂末端由于其结构类似于单一末端的 DNA 双链断裂(One-ended DSB),极易受到核酸酶攻击,从而引发新生DNA链的降解,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
已有研究表明,BRCA1/2 介导的 RAD51-DNA 核纤丝(RAD51 filament) 能够保护停滞复制叉的翻转臂,起到维持复制叉稳定性的作用。然而,现有证据显示,BRCA1/2-RAD51 轴并不能完全抵御多种核酸酶的攻击,这表明可能存在独立于 BRCA1/2-RAD51 的其它保护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揭示。
在解旋酶 WRN/BLM 等的协助下,核酸酶 DNA2 可修剪翻转复制叉的末端,产生带有 3 -单链DNA突出末端(3 -overhanged DNA)的结构。这一结构是复制压力缓解后,复制叉通过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实现重启的关键。然而,若这一切割过程失控,将导致复制叉的降解,并显著增加基因组不稳定性的风险。因此,如何精确调控这些复合物的活性,成为实现停滞复制叉调控和有效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
研究团队发现,MSANTD4 蛋白在复制压力下能够被招募至停滞复制叉,并特异性结合 3 -overhanged DNA。该蛋白通过拮抗 BLM 或 WRN 对复制叉翻转臂双链 DNA 的解旋活性,有效阻止了 DNA2 对新生 DNA 的降解。与这一作用一致,MSANTD4 的缺失会导致细胞内新生 DNA 降解显著增加,同时提升细胞对复制压力的敏感性。此外,由于 MSANTD4 保护翻转复制叉末端的机制与传统的 BRCA1/2-RAD51 轴完全不同,研究者还发现,MSANTD4 的缺陷能够进一步加剧 BRCA 缺陷细胞中新生 DNA 的降解现象,并显著提高这些细胞对复制压力的敏感性,展现出 合成致死 的效应。
综上所述,该研究首次报道了 MSANTD4 在复制叉稳定性调控中的关键功能与作用机制;系统阐明了 MSANTD4 保护停滞复制叉新生 DNA 链的分子生物学过程;同时揭示了一种 MSANTD4 与 BRCA1/2-RAD51 协作的新型复制叉保护模式。该协同机制能够有效防止核酸酶对停滞复制叉翻转臂中新生 DNA 的过度降解,为 BRCA1/2 突变相关肿瘤的 合成致死 疗法开发提供了潜在的全新靶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Environ Sci Technol:污水处理厂排出的“隐形杀手”——纤维与碎片微塑料成抗生素耐药基因载体,加剧水环境健康风险 (2025-07-10)
- 不抽烟,为什么会得肺癌?Nature:科学家揭秘空气污染如何促进非吸烟人群肺癌的发生 (2025-07-10)
- 江南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2025-07-10)
- 赛多利斯推出 iQue® 5 高通量流式细胞分析仪:快速、灵活、智能,重构高通量筛选体验 (2025-07-09)
- STTT:上中医/北中医团队最新成果证实,天然产物乙酰缬草三酯通过双重铁死亡机制,抑制肠癌的生长、转移和耐药 (2025-07-09)
- Nature系列综述:CAR-T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异军突起,将面临哪些挑战? (2025-07-09)
- Cell Rep Med:癌症诊断新突破!细胞外囊泡“巨无霸”成为液体活检的黄金标记物 (2025-07-09)
- Fertil Steril:定制完美宝宝?基因编辑前夜的抉择——一文读懂PGT-M技术的是与非 (2025-07-09)
- Nat Cancer:科学家破解乳腺癌耐药新机制——γδ T细胞与巨噬细胞的“共谋” (2025-07-09)
- 无需植入支架!血管闭塞患者有了新选择 (2025-07-0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