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吃出来的抗癌新希望!植物纳米颗粒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代谢为癌症免疫治疗开辟新路径 |
![]() |
Nat Commun:吃出来的抗癌新希望!植物纳米颗粒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代谢为癌症免疫治疗开辟新路径
来源:100医药网 2025-02-07 11:30
这项研究清晰地揭示了PNP对人体肿瘤免疫治疗的影响机制,为我们理解饮食、肠道微生物群和癌症免疫治疗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生命科学与医学的交叉领域,饮食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关联一直是科研的热点。我们都知道,饮食对于肠道微生物群的功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日常饮食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成分,从复杂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到各类微量元素,这些成分进入肠道后,与肠道微生物群相互作用,其过程极为复杂,使得我们很难准确预测饮食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具体影响。
与此同时,肿瘤的逃逸机制一直是癌症治疗的难题。会想尽办法改变自身所处的微环境,让免疫系统难以识别和攻击。而肠道微生物群,这个人体肠道内庞大而复杂的 小世界 ,近年来被发现与癌症免疫治疗效果紧密相连。只不过,它们之间究竟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目前还是一团迷雾。近期,一项发表于Nat Commun的研究Plant-nanoparticles enhance anti-PD-L1 efficacy by shaping human commensal microbiota metabolites带来了新突破。
研究人员从常见的姜、蒜、芦荟和柠檬中提取出了植物源纳米颗粒(PNP),并发现其包含Nano10和ELN两种不同类型。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表明,PNP能够被肠道细菌摄取。在众多的肠道细菌中,Lachnospiraceae、Bacteroidaceae等细菌家族在摄取PNP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活跃,是主要的摄取菌。而且,PNP的摄取效率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受到PNP类型、植物来源以及肠道微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从不同植物提取的PNP,在被同一种肠道细菌摄取时,效率可能大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植物提取的PNP,在不同的肠道微环境中,摄取效率也会有所差异。
图 1:人类肠道细菌对植物源纳米颗粒(PNP)的摄取
研究还发现,PNP中的脂质和氨基酸在整个作用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脂质组学分析,科研人员发现ELN和Nano10的脂质组成存在明显差异,PA在ELN中含量较高,而lysoPG和DGDG在Nano10中更为富集。PNP膜上的氨基酸组成同样各有特点,GELN和姜-Nano10就富含甘氨酸。经过一系列的相关性分析和实验验证,证实这些脂质和氨基酸就像特殊的 信号兵 ,能够调节肠道细菌对PNP的摄取行为。
PNP对肠道细菌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的调节作用也不容小觑。研究显示,用PNP处理后,GF小鼠和hFB小鼠肠道代谢产物的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不同植物来源的PNP对肠道细菌代谢产物的影响各不相同。借助KEGG代谢组学分析,研究人员推测ELN和Nano10可能通过调节肠道细菌释放的代谢产物,进而影响人体代谢途径。
图 2:PNP介导的细菌代谢产物对宿主代谢途径的影响
在方面,该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GELN或GELN-Sup能够显著增强抗PD-L1疗法对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效果,而发挥关键作用的是GELN的RNA。深入研究发现,GELN的aly-miR159a-3p能够地靶向细菌磷脂酶C(PLC),最终使得DHA积累。DHA和EPA在提高PD-L1抗体对的治疗效果方面表现突出,它们能够有效抑制PD-L1表达。对临床样本的分析进一步发现,肿瘤中PD-L1表达与DHA水平呈负相关,这一发现充分表明肠道细菌来源的DHA在改善抗PD-L1免疫疗法效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 3:姜来源的ELN(GELN)通过肠道代谢产物增强PD-L1抗体对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清晰地揭示了PNP对人体治疗的影响机制,为我们理解饮食、肠道微生物群和癌症免疫治疗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不仅为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来改善癌症治疗效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未来癌症治疗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有望带来更有效的治疗策略,给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100yiyao.com)
参考文献:
Teng Y, Luo C, Qiu X, et al. Plant-nanoparticles enhance anti-PD-L1 efficacy by shaping human commensal microbiota metabolites.Nat Commun. 2025;16(1):1295. Published 2025 Feb 3. doi:10.1038/s41467-025-56498-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Cell重磅:AI从头设计微型蛋白调控钠通道,逆转心律失常和癫痫 (2025-08-23)
- Nature:秩序的边缘——免疫系统竟靠“制造噪音”来识别敌我 (2025-08-23)
- HPV病毒给免疫系统“下蛊”?JITC:科学家发现癌蛋白或会操控巨噬细胞助力肿瘤逃脱T细胞追杀 (2025-08-22)
- 你的大脑如何从0到1?Int J Mol Sci:科学家用类器官重现惊魂20天,发现不可或缺的“第一推动力” (2025-08-22)
- Nature重磅:癌细胞劫持神经系统,诱导神经损伤,导致慢性炎症和免疫治疗耐药 (2025-08-22)
- 因涉嫌性骚扰被开除,mTOR研究先驱远走捷克从新建立实验室,如今再发Nature (2025-08-22)
- 《神经元》:科学家首次发现,高盐饮食竟会促进小胶质细胞吞噬星形胶质细胞突起,进而驱动高血压! (2025-08-22)
- Cell子刊:对大脑进行精准电刺激,快速持久缓解抑郁症 (2025-08-21)
- “白肺”来袭,循“镜”锁因——呼吸内科成功施救七旬重症肺炎患者 (2025-08-20)
- PNAS:DNA聚合酶β缺失如何引发大脑发育隐患?科学家揭秘神经元突变背后的“沉默推手” (2025-08-20)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