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两个基因对的突变或有望为5%的成人癌症提供有希望的潜在药物靶点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5-02-15 12:41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PELO或许能作为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性靶点,其适用于有害TTC37突变或设计FOCAD的双等位基因9p21.3缺失的MSI-H癌症患者群体的治疗。癌症基因组的改变通常会导致被用来选择性靶向作用的缺陷,这种合成性致命靶点的多种抑制剂如今已经被FDA批准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这或许就突出了这一方法的潜力。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 SKI complex loss renders 9p21.3-deleted or MSI-H cancers dependent on PELO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Broad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大约5%的成人癌症都严重依赖于一种称之为PELO的基因来存活,而促使该基因失活或能杀死这些癌细胞,这些癌症都携带有FOCAD或TCC37基因的突变。
研究人员在文章中描述的研究发现是一种新型合成致死性(synthetic lethality),即一对基因改变会共同杀死癌细胞。研究者表示,PELO基因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的靶点,而遗传测试能识别出携带FOCAD或TCC37突变的癌症患者,这些患者也会从PELO靶向性药物中获益。研究者Francisca Vazquez教授说道,这些癌症是目前巨大的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因为我们并没有针对它们的有效药物。Vazquez目前是DepMap机构的主任,该机构正在系统性地探索癌细胞系的遗传缺陷。
靶向作用合成致死性是一种能扩大我们所治疗肿瘤范围的好方法,而研究人员所发现的新的合成致死性也显示出了DepMap数据库的强大能力。文章中,研究人员首先寻找能靶向作用一组常见癌症的方法,这些癌症中的9号染色体的两个拷贝在9p21.3位点上都有缺失,这些突变会发生在一系列致死性的癌症中,包括脑癌、膀胱癌、胰腺癌、食管癌和肺癌等。
研究人员分析了DepMap在1200多个细胞系中进行的全基因组CRISPR敲除筛选的数据集,他们注意到,当PELO基因被失活时,拥有少量9p21.3序列拷贝的细胞系就会死亡,而且FOCAD基因的缺失尤其会引起细胞对PELO的依赖。但是携带9p21.3缺失的细胞并不是唯一依赖PELO的细胞,另一组具有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细胞(短重复DNA序列的突变,尤其是TTC37基因)也拥有相同的敏感性,这就意味着两组患者或许会因靶向作用PELO的药物而获益,即FOCAD缺失的患者和TTC37缺失的患者,这些缺失往往在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肿瘤中会被发现。
对DepMap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与9p21.3剔除相关的依赖关系
接下来,研究者Vazquez等人想通过研究理解为何FOCAD和TTC37的突变会让细胞容易受到PELO缺失的影响,PELO能编码一种特殊蛋白质,当核糖体在蛋白质生产过程中停止在有缺陷的mRNA序列上时,其就会负责重新启动核糖体的功能,FOCAD和TTC37蛋白时一种称之为 超级杀手复合体 的组装体的一部分,其能帮助稳定这种组装体,而这种组装体能从停滞的核糖体中提取RNA。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发现,FOCAD和TTC37蛋白水平较低的细胞更依赖于PELO,这就表明,细胞能通过利用PELO来重新启动停滞的核糖体来补偿FOCAD和TTC37蛋白的突变,但如果没有PELO的话,细胞就无法重新启动蛋白质的产生,最终就会发生死亡。
接下来,研究人员还想通过研究更好地理解PELO和这种超级杀手复合体在人类细胞中的功能,他们旨在确定新药抑制PELO功能的程度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研究者Vazquez认为,或许还有其它基因与PELO存在合成致死性的关系,这或许就进一步扩大了可能从潜在药物中获益的患者的范围。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PELO或许能作为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性靶点,其适用于有害TTC37突变或设计FOCAD的双等位基因9p21.3缺失的MSI-H癌症患者群体的治疗。(100yiyao.com)
参考文献:
Borck, P.C., Boyle, I., Jankovic, K.et al..Nature (2025). doi:10.1038/s41586-024-08509-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工作时的体力劳动和空闲时的锻炼有区别?AJPM:别让工作累垮你!空闲时间锻炼才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关键 (2025-02-24)
- 北京大学最新Cell论文:李龙/宋晨/高宁团队揭示膜蛋白进入脂膜折叠的分子过程 (2025-02-23)
- Nature:当癌症疫苗遇上"癌王"!一场改写生命剧本的细胞革命 (2025-02-23)
- Nature Methods:窥探生命的分子之舞——PTEN活体成像技术开启神经科学新纪元 (2025-02-23)
- Science:复旦大学郁金泰团队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并利用AI找到潜在治疗药物 (2025-02-22)
- 迈威生物于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自主研发的靶向整合素 αvβ8 抗体的临床前研究成果 (2025-02-22)
- 抵御流感的秘密武器!Nat Immunol:来自真菌中的β (2025-02-22)
- 陈子江/赵涵团队证实,母亲雄激素过多会跨代遗传增加男性后代的糖尿病风险,热量限制和二甲双胍能够逆转风险 (2025-02-22)
- 是真的!睡前抱抱能缓解一天的压力!143对伴侣研究表明:那些在入睡时选择更亲密姿势的伴侣,有更低的压力水平和更少的依恋不安全感 (2025-02-22)
- Nature:揭示颗粒酶K通过激活完整的补体级联反应来驱动组织损伤和炎症 (2025-02-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