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刘陈立/肖意传团队成功合成高效抗肿瘤合成细菌,并揭示背后的关键原理 |
![]() |
来源:生物世界 2025-03-05 09:47
研究结果展示了细菌在靶向实体瘤的同时,又要“自保”(逃避免疫),还实现“杀敌”(杀伤肿瘤)的关键机制。将细菌应用于癌症治疗的研究可追溯至 19 世纪 60 年代。然而,由于当时细菌疗法的安全性、可控性和疗效难以保证,再加上放疗、化疗等更为直接杀伤肿瘤的治疗方法的出现和广泛临床应用,细菌肿瘤疗法相关研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陷入了停滞。
长期以来,几个关键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细菌如何逃避先天系统的攻击?细菌如何只在肿瘤内激发抗?如何确保细菌疗法的安全性?这些问题成为了细菌疗法迈向临床应用的瓶颈。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多种新型抗瘤细菌,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开辟了崭新的研究方向。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改造的细菌,深入阐明这些不同的效应如何协调共存,系统解析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不仅是推进合成细菌理性设计的理论基础,更是充分释放其作为活体药物治疗潜力的重要前提。
2025 年 3 月 3 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陈立团队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肖意传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了题为:Bacterial immunotherapy leveraging IL-10R hysteresis for both phagocytosis evasion and tumor immunity revitalization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将定量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应用于细菌治疗肿瘤的研究中,利用具有靶向定植和抗瘤疗效的合成细菌,定量分析细菌与肿瘤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及其互作机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结合一系列定量实验,他们发现,细菌利用肿瘤内免疫细胞白介素-10受体(IL-10R)表达高,而正常组织内的免疫细胞表达低的特性,巧妙地实现了 既靶向实体肿瘤,又躲避先天免疫系统,还杀伤 的三重目标。
这一单一机制的发现为新一代合成细菌疗法的理性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是定量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一次生动示范。
研究团队首先以沙门氏菌为底盘细胞,构建了一种能在肿瘤组织中高效存活并大量增殖、而在正常组织内被快速清除的合成菌株。他们发现,合成细菌在、瘤、等多种疾病动物模型上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随后,在对多种关键细胞因子进行筛选后,研究团队发现,在细菌治疗肿瘤的过程中,白介素-10(IL-10)对于细菌发挥疗效至关重要。
进一步通过定量研究,研究团队发现白介素-10受体(IL-10R)在肿瘤中的CD8+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上高表达,并证明了这种特性对于肿瘤内的免疫细胞在细菌介导下发挥各自的作用不可或缺。相反,正常组织中免疫细胞因为 IL-10R 水平低,细菌与这些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就与肿瘤中的不同,并且细菌也会很快被中性粒细胞清除。
结合数学模型与定量实验,研究团队揭示了免疫细胞表面的 IL-10R 表达存在一种 迟滞效应 ,即当免疫细胞接受高浓度 IL-10 的刺激时,IL-10 通过 IL-10R 激活 STAT3,STAT3 结合 IL-10R 启动子激活 IL-10R 表达,从而形成 IL-10/IL-10R 正反馈回路,形成的非线性 迟滞效应 特性会促使细胞高表达 IL-10R,即便降低外界 IL-10 的浓度,IL-10R 的表达依然可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形成一种记忆效应。配合肿瘤在形成过程中的IL-10的短暂升高再降低的现象, 迟滞效应 的发现首次揭示了肿瘤内的免疫细胞高表达 IL-10R 背后的分子原理。
利用肿瘤内的免疫细胞高表达 IL-10R 的特性,合成细菌能够通过结合 Toll样受体4(TLR4)刺激肿瘤内的巨噬细胞,使其产生更多的 IL-10,这些新生成的 IL-10 能够激活肿瘤中原本 沉睡 的一类免疫细胞 肿瘤内组织驻留记忆CD8+T细胞(CD8+TRM cells),使其恢复杀伤的能力。同时,在细菌治疗肿瘤的过程中,IL-10 能够降低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的运动能力,从而减缓其对瘤内细菌的清除。同时,团队发现细菌不是通过传统认为的趋化靶向肿瘤,而是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差异化生长造成的肿瘤 靶向 。
总的来说,这些结果展示了细菌在靶向实体瘤的同时,又要 自保 (逃避免疫),还实现 杀敌 (杀伤肿瘤)的关键机制。从而回答了 为什么细菌能激活 抗瘤免疫 ,同时逃避 抗菌免疫 这一长久困扰细菌治疗肿瘤领域内的关键科学问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帕金森病治疗的“巨大飞跃”!两篇Nature论文齐发:干细胞在临床试验中安全、有效治疗帕金森病 (2025-04-19)
- 《神经元》:中国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免疫细胞ILC2可以促进卒中的后神经修复! (2025-04-19)
- 基金委窦贤康主任:改善流动编制和兼聘人员监督管理,规范与依托单位、科研人员的“亲清”关系 (2025-04-19)
- 吃肉还是吃糖?《自然》子刊:操控食欲的神奇分子或能影响寿命 (2025-04-19)
- Nat Genet:科学家成功绘制出新型细胞图谱,有望揭示神经母细胞瘤肿瘤微环境的显著改变 (2025-04-18)
- 中国整治“神医”“神药”等告白乱象 (2025-04-18)
- 国度药监局召开药品网络贩卖平台企业合规指导任务会 (2025-04-18)
- 多学科微循环障碍防治前沿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5-04-17)
- Cell子刊:唐道林/康睿团队发现细胞色素C新功能——抑制铁死亡 (2025-04-17)
- Science:免疫系统的和平使者!科学家揭秘调节性T细胞如何维护机体免疫平衡? (2025-04-1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