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成微塑料“垃圾场”?Nature子刊:痴呆患者脑内微塑料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8年飙升50%! |
![]() |
来源:梅斯学术 2025-04-19 09:31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微塑料在人类大脑中的积累情况,并发现其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器官。研究还表明,微塑料浓度随时间呈上升趋势,痴呆患者的脑组织中微塑料的积累更为严重。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微塑料和纳米塑料(MNPs)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空气到食物再到饮用水。这些塑料颗粒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的降解、工业排放和消费品的使用。此前相关研究已在血液、胎盘和肝脏中检出微塑料,但受限于检测技术,大脑等关键器官的研究长期空白。那这些微小颗粒是否已经进入人体最敏感的器官 大脑?它对人体健康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在人体内的分布又是怎么样呢?
近日,美国新墨西哥大学Matthew J. Campen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了研究Bio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decedent human brains,这项研究结合新型分析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人类大脑中微塑料的分布、成分及时空变化,并探索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关联。研究发现大脑中微塑料浓度比肝肾高30倍,且浓度随时间显著增加。更令人警惕的是,痴呆症患者脑内微塑料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尤其在脑血管壁和免疫细胞周围富集。这一发现为塑料污染对人类神经系统的潜在危害敲响警钟。
研究方法
样本收集
从2016年和2024年新墨西哥大学医学调查员办公室(UNM OMI)的尸检标本中获取去标识化的人体肝脏(右中央实质)、肾脏(含皮质和髓质的楔形切片)和大脑(额叶皮质)样本,还纳入了12例确诊痴呆的死者样本以及美国东海岸1997 2013年的大脑样本。
检测方法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Py-GC/MS):用于定量分析组织中微塑料的浓度和聚合物类型。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FTIR):验证Py-GC/MS结果,进一步确认聚合物成分。
电子显微镜(SEM和TEM):观察微塑料的形态和分布,结合能量色散光谱(EDS)分析其化学成分。
数据分析
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微塑料浓度与时间、器官类型及痴呆诊断之间的关系。对比不同年份和地区的样本,分析微塑料浓度的变化趋势。
研究结果
分布差异:微塑料在大脑中的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器官
大脑组织中的微塑料浓度中位数为3345 g/g(2016年)和4917 g/g(2024年),显著高于肝脏(433 g/g)和肾脏(404 g/g)(图1a)。也就是说,
8年间,脑组织微塑料浓度增加了约50%。
聚乙烯(PE)是大脑中最主要的聚合物类型,占比约75%,显著高于肝脏和肾脏(图1b)。MNP总体组成的详细结果见图2。
图1肝脏、肾脏和大脑所有死亡样本的总MNP浓度概览
图2MNP总体组成结果(以聚合物总质量的相对比例表示)
时间趋势:微塑料浓度随时间显著增加
2016年至2024年间,肝脏和大脑样本中的微塑料浓度显著上升(P=0.01),表明环境暴露的增加可能直接影响人体内部负荷(图1c)。在所有器官中,聚丙烯和聚氯乙烯随时间变化比较见图3。
图3在所有器官中,聚丙烯和聚氯乙烯随时间的变化比较
成分和形态:微塑料的形态
在肝脏和肾脏中,微塑料颗粒较大(1-5 m),且常聚集在脂滴和肾小球区域(图4a-c)。
75%的脑微塑料为聚乙烯(PE),其余为聚丙烯(PP)等;
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大脑中的微塑料主要为纳米级碎片(长度 200nm,宽度 40nm),形态类似碎片或薄片(图4d)。
图4大脑中微塑料的可视化
疾病关联:痴呆患者脑组织中微塑料浓度更高
痴呆患者的脑组织中微塑料浓度中位数高达26,076 g/g,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P 0.0001)(图1d)。
在痴呆样本中,微塑料主要沉积在脑血管壁和免疫细胞周围(图4e-f)。提示其可能加剧神经炎症或血脑屏障损伤。
地区差异:不同地区差异
美国东海岸样本中MNPs浓度(中位值1254 g/g)低于新墨西哥州样本;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微塑料在人类大脑中的积累情况,并发现其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器官。研究还表明,微塑料浓度随时间呈上升趋势,痴呆患者的脑组织中微塑料的积累更为严重。尽管研究未直接证明微塑料对健康的因果影响,但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联值得进一步探索。随着环境微塑料浓度的持续增加,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微塑料的暴露途径、清除机制及其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潜在影响。这一发现为理解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呼吁全球加强对塑料污染的治理。
参考文献:
Nihart AJ, Garcia MA, El Hayek E, Liu R, Olewine M, Kingston JD, Castillo EF, Gullapalli RR, Howard T, Bleske B, Scott J, Gonzalez-Estrella J, Gross JM, Spilde M, Adolphi NL, Gallego DF, Jarrell HS, Dvorscak G, Zuluaga-Ruiz ME, West AB, Campen MJ. Bio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decedent human brains. Nat Med. 2025 Feb 3. doi: 10.1038/s41591-024-03453-1. Epub ahead of print. Erratum in: Nat Med. 2025 Mar 31. doi: 10.1038/s41591-025-03675-x. PMID: 39901044.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Cell:震惊!首次发现肠道微生物释放抗癌胆汁酸,阻断雄激素信号传导,从而增强T细胞的癌症杀伤能力 (2025-04-19)
- 大脑成微塑料“垃圾场”?Nature子刊:痴呆患者脑内微塑料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8年飙升50%! (2025-04-19)
- “无糖”饮料居然会越喝越饿?最新Nature子刊: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会增加大脑饥饿调节中心的活动,刺激食欲,特别是对女性/肥胖者 (2025-04-19)
- 《自然》双重磅:重大突破!两项早期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试验结果发表,治疗安全性高,并显示出运动功能和疾病严重程度改善 (2025-04-19)
- Cell:科学家揭秘先天基因密码如何影响癌症发展?有望开启精准医疗新时代 (2025-04-18)
- 氰化物的逆袭!Nat Metab:科学家揭秘氰化物从致命毒药到细胞信使的惊人转变 (2025-04-18)
- BMJ:死亡风险降低62%!中山大学团队首次证实,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可将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至90%以上 (2025-04-18)
- Cell重磅:肠道菌群竟能通过产生的胆汁酸增强抗肿瘤免疫!一作已回国加入厦门大学 (2025-04-18)
- CD:科学家发现抑癌蛋白p53缺失诱发癌细胞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2025-04-18)
- 改写生命密码!iScience:工程病毒样颗粒在类器官中“出手”,成功将囊性纤维化关键突变G542X转为G542R (2025-04-1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