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政策法规 > 开启免疫治疗新时代:华西医院仝爱平团队系统解读癌症mRNA疫苗临床应用进展及挑战

开启免疫治疗新时代:华西医院仝爱平团队系统解读癌症mRNA疫苗临床应用进展及挑战

来源:生物世界 2025-05-23 11:14

该综述系统总结了癌症 mRNA 疫苗的临床进展与挑战:通过优化 mRNA 结构(如5"帽、Poly(A)尾修饰)和递送载体(如脂质纳米颗粒),疫苗可精准激活抗肿瘤免疫。

癌症,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每年约有1000万人因它失去生命。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像手术、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往往伴随着肿瘤复发和严重副作用等问题。随着医学和技术的发展,治疗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方向,癌症mRNA疫苗便是其中备受瞩目的新星。

2025年4月28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仝爱平教授团队(仝爱平教授实验室李航硕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在Cancer Letters期刊发表了题为:CancermRNAvaccines:clinicalapplicationprogressand challenges的综述论文。

该综述系统总结了癌症mRNA疫苗的临床进展与挑战:通过优化mRNA结构(如5 帽、Poly(A)尾修饰)和递送载体(如脂质纳米颗粒),疫苗可精准激活抗;临床试验显示其在瘤、头颈癌等实体瘤中显著降低复发率并诱导长期免疫记忆。然而,肿瘤异质性、抗原筛选复杂性及疫苗稳定性仍是主要障碍。未来需结合AI个性化设计、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策略,推动mRNA疫苗成为癌症治疗新范式。

一、mRNA疫苗的临床前优化及发展

癌症mRNA疫苗的优势十分显著。与其他类型的疫苗相比,它的合成技术更为成熟,能编码全长肿瘤抗原。这意味着它可以让抗原呈递细胞(APCs)呈现多种特异性表位,增强T细胞反应效率,进而强化体内的免疫反应。而且,mRNA疫苗不会像DNA疫苗那样存在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导致突变的风险。

早在1990年,科学家就发现体外转录的mRNA经肌肉注射后能在小鼠体内表达。1995年,基于小鼠模型的首个mRNA癌症疫苗诞生,编码癌胚抗原,这一成果让人们看到了mRNA疫苗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巨大潜力。

癌症mRNA疫苗的发展历程

为了让mRNA疫苗更好地发挥作用,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优化。从mRNA本身的结构来看,优化5 帽结构和3 Poly (A)尾可以增强其稳定性。比如,采用痘苗病毒加帽酶(VCE)的加帽系统以及第三代共转录加帽类似物CleanCap ,能有效提高加帽效率,提升mRNA稳定性。选择合适长度的Poly (A)尾也很关键,不同细胞类型对其长度的要求不同。

mRNA疫苗要发挥作用,还需要高效的递送载体和合适的输注方式。目前,递送载体主要有病毒载体、病毒样颗粒(VLP)载体和非病毒载体等。病毒载体虽然高效,但存在免疫原性高、安全隐患以及生产成本高的问题。VLP载体相对安全,但生产复杂、成本较高。非病毒载体中的脂质纳米颗粒(LNP)应用最为广泛,它能保护mRNA、延长其体内循环时间,但存在肝毒性、组织分布受限等挑战。除了LNP,还有鱼精蛋白、阳离子聚合物等非病毒载体,以及树突状细胞(DCs)、外泌体等细胞来源的载体,它们各有优劣。

不同递送载体的优缺点

在输注方式上,有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雾化吸入、瘤内注射、口服给药和微针注射等多种选择。不同的输注方式适用于不同的癌症类型和治疗需求。例如,皮下和皮内注射可诱导强烈的全身反应,瘤内注射直接作用于,雾化吸入主要针对肺部相关疾病,口服给药方便患者接受,微针注射则是一种且能快速诱导免疫反应的方式。

mRNA 疫苗常用的递送载体和输注策略

二、不同类型癌症mRNA疫苗的作用机制

mRNA 癌症疫苗的作用机制十分精妙。当体外合成的 mRNA 进入人体后,会激活先天免疫反应。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mRNA及其递送载体为外源物质,激活APCs上的TLRs,促使APCs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和共刺激分子,增强免疫反应。编码肿瘤抗原的mRNA进入APCs后,翻译为抗原蛋白,这些蛋白被加工成肽表位,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MHC - I)结合,激活CD8 T细胞,使其分化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直接杀伤。同时,分泌的抗原还可能进入MHC - II呈递途径,激活CD4 T细胞,促进B细胞产生肿瘤特异性抗体,进一步增强免疫反应。编码免疫刺激剂的mRNA则能产生细胞因子、共刺激配体等,激活免疫细胞的杀伤机制(图2)。

癌症 mRNA 疫苗的作用机制

三、癌症mRNA疫苗的临床进展

目前,mRNA癌症疫苗的临床试验正在广泛开展,针对多种癌症类型进行研究(图3)。编码免疫刺激剂的mRNA疫苗能激活T细胞免疫反应,调节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如TriMix佐剂疫苗,与编码肿瘤相关抗原的mRNA或CTLA - 4阻断单克隆抗体联合使用,可增强肿瘤特异性T细胞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率。Moderna研发的mRNA - 2416和mRNA - 2752等疫苗,也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了一定的免疫刺激效果。

编码肿瘤相关抗原(TAA)的mRNA疫苗同样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成果。BioNTech开发的BNT系列疫苗,在治疗黑色素瘤等疾病时,单药或与PD - 1抑制剂联合使用,能使部分患者病情缓解和稳定。不过,TAA存在免疫耐受性高、易突变等问题,限制了疫苗的疗效。

而编码肿瘤特异性抗原(TSA)的mRNA疫苗,尤其是个性化新抗原mRNA疫苗,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像Moderna的mRNA - 4157,能编码多达34种患者特异性新抗原,显著降低了黑色素瘤患者的复发或死亡风险,目前正在多项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BioNTech的Autogene cevumeran也基于患者特异性新抗原,在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潜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癌症治疗效果,联合治疗策略应运而生。手术、化疗、放疗可以减少肿瘤细胞数量,与mRNA疫苗联合使用,能促进肿瘤抗原释放,增强免疫治疗效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 - 1/PD - L1和CTLA - 4抑制剂,与mRNA疫苗联合,可刺激抗肿瘤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免疫佐剂能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合理选择佐剂类型和组合至关重要。此外,CAR - T细胞疗法与mRNA疫苗联合的研究也在进行中,有望实现协同增效。

癌症 mRNA 疫苗的临床试验进展

四、癌症mRNA疫苗的临床挑战及未来方向

尽管mRNA癌症疫苗前景光明,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在临床前研究中,合适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但常用的小鼠模型由于人类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存在局限性,人源化小鼠模型也存在成熟人类先天细胞谱系发育不完全和HLA表达受限等问题。目前,患者来源的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和3D类器官模型被认为是更有前景的临床前模型。

肿瘤的异质性会导致耐药性和免疫逃逸。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变化,会使抗原发生突变,降低疫苗疗效。同时,肿瘤细胞会招募免疫抑制细胞,表达免疫抑制分子,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确定最佳药物剂量和使用范围也是一个难题,剂量过低可能无效,过高则可能引发副作用。而且,个性化新抗原癌症疫苗的生产时间较长,这对晚期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癌症 mRNA 疫苗面临的临床挑战

展望未来,mRNA癌症疫苗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会有更多创新型mRNA疫苗出现,编码CARs、TCRs等物质,拓展其治疗领域。circRNA疫苗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能持续产生抗原,触发更高比例的中和抗体。人工智能技术在个性化癌症疫苗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可加速新抗原的筛选和疫苗的研发。同时,优化疫苗的制备和保存方法也至关重要,冻干技术等的应用可提高mRNA疫苗的稳定性,但仍需进一步改进。

未来,mRNA癌症疫苗的研究应聚焦于筛选个性化抗原、开发多种免疫佐剂、结合实时监测和自适应临床试验设计,以及探索与肠道菌群调节的联合效果。相信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mRNA癌症疫苗将不断完善,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希望,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有力武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