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 Netw Open:肥胖研究新视角!科学家揭秘腰围和腰臀比与结直肠癌的惊人关联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5-06-17 15:05
本研究通过大规模的队列研究揭示了腹部肥胖指标(如WC和WHR)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肥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从社交媒体上健身达人的火爆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减肥广告,人们对体重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然而,肥胖不仅仅是外貌和身材的问题,它还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其中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便是其中之一。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
有研究表明,肥胖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但以往的研究大多基于体重指数(BMI)来衡量肥胖程度,而忽略了腰围(WC)和腰臀比(WHR)等更的肥胖指标,那么,这些指标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 Network Open上题为 Colorectal Cancer and Central Obesity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就通过研究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揭示了肥胖与结直肠癌之间隐藏的秘密。
研究背景
全球成人肥胖的患病率自1990年以来已翻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2年全球43%的成人超重(BMI 25),16%肥胖(BMI 30)。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研究表明,肥胖是多种癌症(包括结直肠癌)的已知风险因素。然而,基于BMI计算的结直肠癌人群可归因分数(PAF)可能被低估,因为BMI可能不是衡量体脂分布的最佳指标。研究方法
这项基于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队列的研究纳入了458,543名40至69岁的参与者,他们在2006年3月至2010年7月期间被招募,中位随访时间为11.8年。在这段时间内,共有5944名参与者被诊断出患有结直肠癌。所有参与者的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等人体测量数据均在基线评估时通过标准化方法获得。此外,还收集了参与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用于后续的生物标志物分析。研究人员使用SAS软件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以评估BMI、WC和WHR与结直肠癌发病率之间的关联。具体步骤如下:
数据收集:从英国生物银行收集参与者的基线数据,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人体测量数据,以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家族病史等信息。
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预处理,排除有癌症病史或缺失关键数据的参与者。
统计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BMI、WC和WHR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危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CI)。此外,还计算了基于这些肥胖指标的结直肠癌病例的人群可归因分数(PAF)。
敏感性分析:为了评估结果的稳健性,研究还进行了多种敏感性分析,包括排除早期随访年份的数据,以及调整饮食摄入和体力活动等变量。
实验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与BMI相比,WC和WHR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关联更为显著。具体而言:
1. 危险比(HR):
BMI:最高四分位数 vs 最低四分位数,HR为1.23(95% CI, 1.14-1.33)
WC:最高四分位数 vs 最低四分位数,HR为1.37(95% CI, 1.27-1.49)
WHR:最高四分位数 vs 最低四分位数,HR为1.40(95% CI, 1.29-1.51)
2. 人群可归因分数(PAF):
BMI:9.9%(95% CI, 5.5%-14.4%)
WC:17.3%(95% CI, 12.3%-22.1%)
WHR:17.6%(95% CI, 12.9%-22.2%)
当排除前7年的随访数据后,BMI的PAF增加到15.7%(95% CI, 8.9%-22.4%),但仍低于WC和WHR的PAF。
研究结果表明,以往基于BMI评估的结直肠癌可归因于肥胖的比例可能被低估。作为腹部肥胖的指标,WC和WHR能更全面地反映肥胖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这一结果强调了在结直肠癌预防中,除了关注BMI外,还应重视腹部肥胖指标的监测和控制。此外,研究还发现,男性和年龄较大的参与者中,肥胖与结直肠癌的关联更为显著,这可能与男性和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腹部脂肪堆积有关。
小结
本研究通过大规模的队列研究揭示了腹部肥胖指标(如WC和WHR)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发现不仅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公众健康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未来的公共卫生政策和临床实践中,应更加重视腹部肥胖指标的监测和控制,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100yiyao.com)
参考文献:
Fatemeh Safizadeh, MSc1,2; Marko Mandic, MSc1,2; Michael Hoffmeister, PhD1; et al , JAMA Network Open (2025).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5475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神经元》:“饿”补神经元!科学家发现,间歇性禁食可以预激活神经元修复能力,促进神经受损后修复 (2025-08-16)
- 《科学》:阿司匹林或能助力癌症早筛!牛津团队首次发现,血小板竟会截留内源cfDNA,阿司匹林等药物会增加血小板内cfDNA含量 (2025-08-16)
- Cancer Cell:朱波/刘新东/贾罄竹团队发现癌症治疗新靶点——DNASE1L3 (2025-08-16)
- 糖尿病治愈疗法,迎来重大突破 (2025-08-15)
- 告别肝衰竭风险?Cell Death Dis研究证实:祖细胞外泌体携带“再生钥匙”JAG1,强力激活肝细胞增殖! (2025-08-15)
- Cell:颠覆认知!线粒体蛋白质进口不只看“地址”,更要看“形状” (2025-08-15)
- 华中科技大学最新Cell子刊:补充这种肠道细菌,改善脑缺血患者的认知功能 (2025-08-15)
- Cell子刊:老药新用!沈柏用/符达团队发现降脂药瑞舒伐他汀有望增强糖尿病相关胰腺癌的免疫治疗 (2025-08-15)
- 清华大学发表胚胎方面最新Nature论文 (2025-08-15)
- 中国科学院发表人工智能机器人最新Cell论文 (2025-08-14)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