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700亿美元并购风暴,制药巨头狂砸CNS赛道的背后

700亿美元并购风暴,制药巨头狂砸CNS赛道的背后

2021至2025年间,制药巨头在系统(CNS)领域掀起史无前例的并购风暴,超700亿美元的资本注入,让这个曾被视为 研发黑洞 的领域重焕生机。

强生、BMS、辉瑞及艾伯维等行业巨头,均成为此轮并购热潮的头部参与者。其中,百亿美元级的超级并购就达3起,这一规模已超越自身疾病,仅次于肿瘤,昭示着CNS的战略地位正在被重新定义。

CNS领域并购交易TOP10

来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

为何重仓押注CNS?

作为制药行业的风向标,巨头们为何会重仓押注CNS?要知道,长期以来,CNS领域因血脑屏障的天然阻碍、发病机制的复杂难明、研发的高失败风险,一度让资本投入趋于谨慎。而这场700亿美元并购风暴的背后,却隐藏着三重关键动因。

第一重动因源于大型制药公司在核心产品 专利悬崖 压力下的资产储备焦虑。

超级重磅炸弹 对制药巨头的收入体量至关重要 它能改写企业在全球医药版图中的位置,甚至重塑整个行业格局。然而,巨头们在未来5年有大量重磅药品的专利保护和市场独占即将到期,面临着巨大的收入萎缩风险,以BMS为例,其接近90%的产品(包括Eliquis和肿瘤药Opdivo)将在2025-2030年间失去市场独占权。

填补支柱产品专利到期后的收入缺口,已成为制药巨头的迫切需求。它们正在加速布局能够接棒的下一代重磅产品,积极在肿瘤、肥胖、自免及CNS等领域挖掘潜力资产,也是因为这些市场的容量足以容纳多款重磅炸弹。

而全球CNS患者基数庞大,且多数疾病缺乏根治手段,患者需长期乃至终身用药,需求刚性极强;更关键的是,当前CNS在研管线与上市品种数量,远少于肿瘤、自免等主流疾病领域,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白,这也让其成为了制药巨头布局的重点领域。

第二重动因则来自于CNS市场复苏和长期商业回报带来的吸引力。

当前,CNS药物正在超越传统的多巴胺与5-羟色胺受体靶向模式,向更多元的治疗生态演进,多种突破性疗法正在推动这一领域迎来商业复兴。罗氏的Ocrevus(奥瑞利珠单抗)与诺华的Kesimpta(奥法妥木单抗)这两款靶向CD20的单克隆抗体正是这一转变的代表。

2024年,Ocrevus销售额突破76亿美元,成为CNS领域最畅销药物;同期Kesimpta销售额亦突破32亿美元,且还在以49%的增速持续攀升。CD20单抗在症(MS)中的巨大成功,为CNS领域开辟了一个高增长且商业化成熟的黄金赛道。

2024年全球CNS药物销售额TOP10

来源:医药魔方PharmaGO数据库

更深远的价值在于CNS产品长周期回报的独特优势:2024年CNS领域全球TOP10畅销药中,有三款上市于2000年代初期。相比之下,同期肿瘤领域TOP10中仅一款(来那度胺)属较早上市药物,直观印证了CNS头部产品的持久市场统治力。因为研发壁垒高而导致的迭代缓慢,反而铸就了这类产品长周期可持续的商业回报。

第三重动因,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创新疗法的突破性进展为CNS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过去被视为难以逾越的 研发黑洞 ,正随着精神疾病、、多发性硬化症等关键领域的逐步突破,迎来历史性转折,这恰恰是该领域未来最根本的生机所在。

典型案例有:BMS的Cobenfy(KarXT)打破了几十年依赖多巴胺与5-羟色胺受体拮抗的传统机制,成为首款非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卫材/渤健的Leqembi(仑卡奈单抗)、礼来的Kisunla(多奈单抗)验证了 淀粉样蛋白(A )靶向策略的可行性,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撕开缺口;强生的Spravato(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以全新的作用机制和4小时起效的特性,突破了难治性的治疗瓶颈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CNS药物创新步伐显著加快,新兴疗法的突破将深度塑造这一市场在未来的治疗格局。

三笔百亿美元级别 豪赌

在机遇与挑战交织的CNS市场,MNC正基于各自的基本盘不断调整布局,以强生、BMS、辉瑞等为代表的头部玩家正通过重金押注,加速抢占未来的战略制高点。

作为CNS领域的资深玩家,强生在年初以146亿美元收购Intra-Cellular的交易可谓是行业焦点。从其现有的业务基础来看,这一行为并非冒进,而是其整体策略的延伸。

事实上,强生已拥有抗精神病药物帕利哌酮这一重磅产品,该药自2006年获批以来,持续通过剂型创新实现迭代升级,凭借长效给药优势稳居市场竞争力第一梯队。自2013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后,近四年更是持续保持40亿美元以上的年度销售额。而症新药Spravato(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也在市场上迅速打开局面,2024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跻身重磅炸弹行列。

实打实的业绩支撑给了强生进一步拓展的底气。同时,强生通过收购已上市药物,有效规避了早期研发失败的风险,可以实现商业化价值的快速落地。Intra-Cellular的核心产品Caplyta(卢美哌隆)早在2019年便获批上市,2024年其销售额已达到6.8亿美元。强生预测其销售峰值将达到50亿美元,有望成为继帕利哌酮和Spravato之后的第三大支柱,进一步巩固其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强生还在积极布局未来:自研的两款AD新型Tau蛋白疗法已推进至II期临床;通过收购Intra-Cellular纳入管线的ITI-1284,已同步开发3项针对广泛性焦虑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伴随的激越症状的II期临床。整体来看,强生堪称CNS领域的 六边形战士 。

另一边,BMS豪赌140亿美元收购的Cobenfy正在经历商业化考验。BMS收购恰值Cobenfy首次向递交NDA的关键节点,这为后续的商业化增加了确定性。2024年9月,这款全新机制的抗精神病药顺利获批,上市两个月其销售额直冲1000万美元,2025年Q1销售额升至2700万美元。

然而,强劲开端之后,Cobenfy在开拓辅助治疗适应症时遇到了挫折,III期ARISE研究未能达到主要终点,引发了市场对其前景的担忧。不过,BMS首席商业官Adam Lenkowsky明确表示这对Cobenfy 短期或长期的商业影响为零 ,也从未将其销售预测建立在辅助治疗适应症上。

BMS的信心在于Cobenfy已经在单药治疗的四项关键研究中证明了临床价值,辅助治疗的失败不会影响已获批适应症。更大的看点是,BMS今年还将揭晓Cobenfy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精神病的III期ADEPT-2研究数据。此外,Cobenfy的临床开发项目还涵盖自闭症谱系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其他神经精神疾病领域。

BMS正以Cobenfy为支点,在CNS领域多线出击。多发性硬化症领域,其口服S1PR1/S1PR5调节剂Zeposia(奥扎莫德)已获批上市,后续还有两款在研产品蓄势待发。阿尔茨海默病领域,BMS通过引进Tau蛋白抗体疗法和新型小分子eIF2B激动剂积极布局。

而对辉瑞来说,116亿美元大手笔收购Biohaven则代表着强势回归。2018年,辉瑞在经历AD和亨廷顿病药物失败后,决定停止神经科学药物的早期发现和开发,裁减约300个职位。

2022年,辉瑞收购Biohaven获得其最为核心的产品 革命性药物Nurtec(瑞美吉泮),彼时该药已上市两年,2021年底销售额达4.63亿美元。辉瑞接手之后,凭借强大的商业化能力推动该药快速放量,2024年其销售额已达到12.63亿美元,Nurtec成为了辉瑞重返CNS领域并取得实质性成功的关键支柱。

巨头博弈的进退抉择

与此同时,部分制药巨头也在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动态调整CNS领域的发展航向。进退抉择的背后是企业对研发投入回报、临床需求与市场竞争格局,以及整体战略的多维权衡。其中,艾伯维、渤健、礼来选择顶住压力持续出击,而阿斯利康则果断离场,将资源倾注到其他领域。

当BMS的同类产品Cobenfy高歌猛进时,艾伯维87亿美元收购Cerevel的核心资产emraclidine却在两项精神分裂症II期研究中意外折戟,使得两款产品的进度差距进一步拉大。值得庆幸的是,其收购自Cerevel的D1/D5受体激动剂tavapadon在的多项III期研究中,获得成功。

不过,单个产品的失利并未动摇艾伯维在神经科学领域坚持布局的决心。凭借成熟产品矩阵与多元管线,艾伯维根基依然稳固。抗精神病药物Vraylar(卡利拉嗪)2024年销售额为32.67亿美元,覆盖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I型抑郁和重度抑郁三大适应症;两款偏头痛药物(Qulipta、Ubrelvy)和一款帕金森药物Duodopa在2024年销售额合计突破了21亿美元;另一款帕金森病复方疗法Vyalev(左旋多巴和卡比多巴的前体药物)也在2024年10月顺利获批。

除成熟产品外,艾伯维的研发版图还囊括病A 单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eIF2B激活剂ABBV-CLS-7262等突破性项目,以持续夯实其在CNS领域的战略雄心。

渤健与礼来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攻坚的 长期主义者 ,目前两款A 单抗虽成功上市,但疗效和适用人群范围仍有局限,商业化潜力也有待进一步释放。数据上看,Leqembi(2023年1月获批)和Kisunla(2024年7月获批)在2024年的销售额分别为2.14亿美元和930万美元。

渤健其实是CNS领域老牌玩家,在其业务板块中,神经科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阿尔茨海默病、癫痫、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以及神经肌肉疾病等诸多疾病领域,都被纳入了渤健的研究视野之中。此前,渤健做出了重要的战略抉择,放弃了一款A 单抗Aduhelm,转而将资源与精力聚焦于Leqembi以及Tau蛋白反义寡核苷酸疗法之上,期望借此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上实现更大的突破。为缩短输液时间,提升给药便利性,渤健已将Leqembi皮下注射剂型推进至III期临床。

礼来同样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道路上持续进击,继Kisunla之后,礼来积极布局多种新疗法,例如新一代pGlu3-A 单抗LY3372993、D1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LY3154207以及Tau蛋白RNAi疗法LY3954068等创新疗法,希望从不同的作用机制入手,不断探索阿尔茨海默病的破局之道。

尽管阿尔茨海默病尚未被完全攻克,但A 靶向策略的成功验证已然迈出关键一步。未来,针对Tau蛋白、神经递质受体、神经炎症/免疫等通路的疗法有望进一步探索出新的可能。

而细观近期阿斯利康退出CNS领域这一举措,实则有迹可循。其神经科学业务的衰落轨迹随着老牌精神病药物Seroqu el XR/Seroquel IR(喹硫平)的生命周期下行,这款精神病药物早在1997年上市,早年曾是阿斯利康最畅销的药物之一,2011年销售额达到58.28亿美元巅峰,而之后迅速滑落,最终于2018年出售给绿叶制药。

与此同时,阿斯利康在肿瘤、心等强势领域带动下,业绩高速增长,反观CNS管线却青黄不接,新一代主力军阿尔茨海默病的A 单抗MEDI1814、偏头痛PAR2抗体MEDI0618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在前期研究中也并未呈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在研发成本高企与成功率低迷的残酷现实下,阿斯利康最终选择彻底退出CNS业务,将资源倾注于更具确定性的赛道。

阿斯利康在CNS领域的失利情况并非个例,我们往往更容易看到那些成功推向市场的药物,可实际上,在它们背后掩埋着数量更为庞大的失败研发管线,像勃林格殷格翰研发的GlyT1抑制剂iclepertin,在III期研究阶段遭遇了滑铁卢,最终只能无奈地终止了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相关研究项目,亦或是罗氏的A 单抗gantenerumab,在研发过程中屡屡受挫,不得不收缩战线,还有众多药企在亨廷顿病药物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始终未能攻克难关等等。

结语

700亿美元资本涌入,重塑了CNS领域的竞争格局,也将其打造为孕育下一代重磅疗法的创新沃土。尽管CNS药物研发以高失败率著称,但作为未被满足临床需求的核心领域,它注定是全球创新药未来竞逐的关键战场,制药巨头也正在战略调整之间寻求最优解。随着市场规模加速增长和创新疗法的不断突破,CNS领域在沉寂了多年之后,终于迎来了复兴的曙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