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 Neurology:舒易来团队发现,基因治疗对先天性耳聋患者自然听力的恢复,优于人工耳蜗 |
![]() |
来源:生物世界 2025-07-23 11:28
该研究首次系统性比较了先天性耳聋儿童在接受基因治疗或人工耳蜗植入后多维度听觉言语感知水平的差异。听力损失为全球最常见的感觉障碍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20%的人受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影响,全球5%的人患有致残性(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约有2600万先天性耳聋患者。每1000名新生儿中约有2-3名患有先天。
听力障碍,不仅仅意味着失聪,更常伴随着言语障碍, 十聋九哑 成为了残酷的现实,严重损害儿童言语及认知功能等形成和发展。约60%的先天性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已知的耳聋基因超过200个,以往无任何临床治疗药物。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工耳蜗植入都是临床上极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的金标准疗法和唯一选择,但其难以完全恢复自然听觉,对音乐和噪声环境下的言语感知的改善有限,并且外在设备和长期的设备维护也使得人工耳蜗的接受度很低。近年来,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手段,有望恢复自然听力,引起了领域内的高度关注。
然而,基因治疗后多个维度的感知情况究竟如何?与传统的人工耳蜗植入相比有何优势、劣势?还有待验证。
2025 年 7月21日,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领衔的耳聋基因治疗团队发现,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恢复患者自然听力,在噪声言语和音乐感知中比人工耳蜗的表现更优。
这项研究是全球首个基因治疗与人工耳蜗的队列研究,以:Gene Therapy vs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 Restoring Hearing Function and Speech Perception for Individuals with Congenital Deafness为题,发表于《美国医学会 神经病学》( Neurology)。
该研究首次系统性比较了先天性耳聋儿童在接受基因治疗或人工耳蜗植入后多维度听觉言语感知水平的差异。
该研究共纳入11名已接受基因治疗的先天性耳聋儿童,并按照严格标准,匹配了61名基线听力言语、年龄、听觉模式均可比的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先天性耳聋儿童,进行了长达1年的随访评估,从听力阈值、听觉言语问卷、言语测试(安静及噪声)、音乐感知、方向感知、听觉皮层信息处理、等多个维度的差异,为未来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基因治疗听力恢复稳定,具有更优的听觉体验
在接受基因治疗的11名先天性耳聋患者中,有9名完成了治疗后1年的随访评估。结果显示,他们的听力恢复情况非常稳定,言语能力也越来越好,这说明,针对OTOF基因缺陷的耳聋基因治疗,不仅能改善听力,疗效还能保持稳定。
在听觉言语感知方面,基因治疗组在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T-MAIS/MAIS)、听觉行为分级(CAP)、言语可懂度分级(SIR)、噪声相关问卷、声源定位能力等得分明显优于人工耳蜗组。从大脑听觉皮层的反应来看,基因治疗组的脑电失匹配负波(MMN)的潜伏期明显短于人工耳蜗组。MMN是大脑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动侦测声音偏差(如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变化)时产生的一种脑电成分,反映了大脑听觉皮层对声音刺激进行自动的、前注意的加工和偏差识别的能力。MMN引出时间更早,表明其听觉皮层这种自动侦测声音变化的能力更好、反应更快,听觉通路的信息处理速度更快,为基因治疗未来获得更好的言语和语言能力提供了更有利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研究团队还发现,上述优势在术后6个月时最为明显,表明了耳聋基因治疗可以带来更快的听觉言语感知恢复速度、更优的听觉言语感知质量。
此外,该研究还纳入了双模式的患者进行比较,即对侧曾植入人工耳蜗的基因治疗患者。研究发现,在关闭耳蜗时,仅用基因治疗耳聆听时,他们在噪声下言语感知测试表现明显优于单侧人工耳蜗组;在打开耳蜗时,他们的歌唱音准率明显高于双侧人工耳蜗组,大脑听觉皮层反应的脑电MMN潜伏期也明显短于双侧人工耳蜗组。这表明,即使既往单侧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续对侧接受基因治疗的患者,仍能够获得更好的噪声下言语感知、音乐感知能力及听觉皮层信息处理能力,给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这项研究证实,基因治疗不仅实现了术后1年内稳定的听力改善,更在噪声言语识别、音乐音准率及听觉皮层处理能力、生活质量等维度超越了传统的人工耳蜗疗法,标志着先天性耳聋治疗开启听觉医学的新纪元,帮助患者真正地融入自然有声世界,为更多耳聋患者带来重获新 声 的曙光。
基因治疗背后的探索之路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复旦大学团队数十年长期不懈的努力。团队首先创新性地研发了基于蛋白水平的基因置换疗法,在OTOF耳聋小鼠模型中成功恢复了听力,于2022年发表于Human Genetics期刊。并构建了一种高效的内耳毛细胞特异性启动子筛选策略,发表于Research和Molecular Therapy-nucleic Acids期刊。在该药物的开发过程中,也验证了核酸水平重组效率,并在小鼠及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验证了安全性和有效性,发表于Molecular Therapy-methods Clinical Development期刊。
此外,团队还致力于研发高效、精准、安全的双AAV介导的ABE碱基编辑器治疗体系,将听力恢复至近野生型水平,在OTOF耳聋小鼠模型中维持长达1.5年的时间,是耳聋基因治疗领域在动物模型中迄今观察时间最长的有效结果,为未来的基因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策略,于2024年发表于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期刊。
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OTOF耳聋基因治疗药物,2022年6月,临床试验获伦理委员会批准;同年,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耳聋患者的基因治疗药物体内给药。此后,又陆续为10余名患者给药,成功纠正患者听力和言语,成果发表于顶级医学期刊《》(The )和Nature Medicine等,获得《柳叶刀》的同期述评,并入选封面导读,国际同行评论道 为耳聋治疗提供了范式转变,并为治疗其他形式的听力损失带来希望 、 标志着基因治疗听觉障碍乃至更广泛疾病的新时代开启 。
这是国际首个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First-in-Human),也首次实现了双AAV载体的人体递送,解决了大基因递送这一医学难题,开启了耳聋基因治疗新时代,为全球耳聋患者带来 听见世界 的曙光。舒易来医生在 Nature 旗下综述期刊Nature Reviews Genetics发表了题为:Gene therapy for deafness: we can do more的评论文章,就目前耳聋基因治疗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挑战与展望进行了专题论述。
2025年5月,舒易来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合作,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期刊发表题为: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enhanced auditory cortex activation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fter gene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autosomal recessive deafness 9的研究论文,通过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与脑电等技术,首次在中枢层面证实了基因治疗后听觉通路功能的重建,揭示了基因治疗后听觉皮层的动态神经重塑过程及儿童发育变化。
为了进一步了解患者基因治疗后听力学特征变化并优化康复评估策略,团队通过对DFNB9耳聋患者在接受基因治疗后的各项听力学检查数据进行分析,在Cell 子刊Med上发表了题为:Au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ollowing gen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utosomal recessive deafness 9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基因治疗后患者听力学特征的动态变化,为科学评估基因治疗后的听力恢复效果及优化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研究揭示幼儿园结构对手足口病传播动力学及非药物干预效果的影响 (2025-07-23)
- 吴连明、周滟团队开创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新模式 (2025-07-23)
- JAMA Neurology:舒易来团队发现,基因治疗对先天性耳聋患者自然听力的恢复,优于人工耳蜗 (2025-07-23)
- 国度医保局对于地下宣布第二批智能监管“两库”规定和常识点的布告 (2025-07-23)
- Cell:利用强制性线粒体自噬技术移除干细胞和胚胎中的线粒体 (2025-07-23)
- 《细胞》: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研发革命!加州大学团队发现,抗癌药组合来曲唑与伊立替康或能治疗AD (2025-07-23)
- 《自然·免疫学》:防止小胶质细胞“暴走”,CD8+T细胞也出一份力!或有助于延缓tau蛋白病进展 (2025-07-23)
- 《肝病学杂志》:他汀抗癌,又有新发现!港大团队发现,他汀可促进肝癌细胞铁死亡,提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效果 (2025-07-23)
- 科利耳推动中澳医疗健康产业合作,深耕本土听力行业 (2025-07-22)
- Science:类似于丝瓜海绵的聚合物可以过滤病毒,同时对pH值的变化有反应 (2025-07-2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