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掀裁员潮 中国市场不再是避风港 |
![]() |
医药网10月14日讯 近日,诺和诺德、诺华分别曝出裁员。从2011年开始,生物医药产业就掀起了裁员风暴,有报道称,仅在2011-2013年,全球10大制药巨头平均每年裁员多达3万人。此后裁员风暴有愈演愈烈趋势,葛兰素史克、百时美施贵宝的、罗氏宣、强生等都曝出大量裁员的消息,中国市场不再是避风港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011年以来跨国药企裁员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专利悬崖到来、新药研发缓慢,以及药企频繁并购等;从部门来看,跨国药企裁员主要集中在研发及市场。
出于成本控制,裁掉盈利能力较差的生产线是外资药企在华的惯常手段。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分析,随着药品专利过期、内资药企崛起、中国医药市场政策变革,跨国药企正面临严峻的营收压力,未来,合理裁员仍是必然选择。
跨国药企裁员潮起
9月29日晚,丹麦诺和诺德公布裁员约1000人以削减成本。10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再次向诺和诺德方面证实了此消息。
诺和诺德方面表示,公司全球现有4.23万员工,此次计划减员约1000人,涉及全球研发部门、总部职能部门以及全球商业运营机构。其中,约有500名受到影响员工来自丹麦。但诺和诺德在中国的运营将不会受到影响。
有观点指出,上述裁员行动折射出公司目前在胰岛素市场遭遇了巨大压力。
对此,诺和诺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诺和诺德在美国市场面临竞争加剧和价格压力,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支出,而此次减员是减少支出的措施之一,受影响人数约占全球4.23万员工的2%。不会影响到诺和诺德在中国的业绩表现。
无独有偶,继今年8月宣布关闭细胞和基因疗法部门,裁员120人、280人被整合进诺华肿瘤业务部门之后,10月6日,诺华再爆裁员消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向诺华方面确认了该信息。
据了解,此次诺华将关闭位于上海和瑞士施利伦的生物制剂部门,其中,上海生物制剂部门的裁撤涉及18个职位,瑞士施利伦生物制药部门的关闭涉及73个职位,热带疾病研究中心从新加坡迁至美国加州涉及84个职位将被裁撤。对此诺华表示,做出该决定是出于缩减开支和加强研发协同效益。
从2011年开始,生物医药产业就掀起了裁员风暴,统计显示,2011-2013年全球10大制药巨头平均每年裁员多达3万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葛兰素史克六次裁员近千人;2014年底,百时美施贵宝的裁员计划几乎覆盖了中国区所有事业部,裁员人数近1000人;2015年罗氏宣布将关闭美国、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四个小分子药物生产基地,裁员1200人;2016年初,强生宣布在未来两年内其全球医疗器械部门将裁员约3000人,占该部门全球员工总数的4%-6%。
王昕分析,从部门来看,跨国药企主要在研发和市场部门,前者源于调整研发战略,包括介入更有前景的新领域和整合放弃业务萎缩的旧领域;后者根源在于药企对市场推广模式的变革和重点产品线的调整,比如更多聘用医学事务人员,减少销售代表数量,增加重点产品的人员配置,削减其它人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从2011年以来跨国药企裁员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专利悬崖到来、新药研发缓慢,以及药企的频繁并购等。
其中,专利到期是制药业裁员主要原因之一。2011年因专利药到期当年制药业排名前10的大公司裁员累计26500人;2012年当年前10大公司的裁员超过了34600人。后续也有多个跨国药企因专利到期裁员,如2015年11月,罗氏关闭美国、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四个小分子药物生产基地,裁员1200人。数据显示,其小分子药物如波立维专利过期一个季度即可令销售下降90%。
中国不再是避风港
中国曾被视为跨国药企最好的避风港,Global Data研究咨询公司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医药市场价值将会从2012年的480亿美元暴涨至3150亿美元。
但随着国内招标政策的变化以及竞争加剧,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业绩增速放缓,大规模裁员也不断出现。2013年的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成为外资药企在中国生存环境趋紧的标志;同时,葛兰素史克也是在中国裁员最多的外资药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葛兰素史克六次裁员近千人。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跨国药企以2013年7月葛兰素史克爆出商业贿赂案为分割点,出现了政策趋紧、降价弃标、新药上市难等困境,裁员亦随着而来。“出于成本控制,裁掉一些盈利能力较差的生产线是外资药企在华的惯常手段。”
以招标为例,在地方招标采购环节,跨国药企降价、弃标现象频发。如2015年,安徽省对县级以下医院的专利药、原研药使用比例作了严格规定,要求最高不超过40%;2015年,湖南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整体采购价格大幅下降,两轮报价之后,最高降幅达50%,很多跨国药企无法忍受巨大降幅选择弃标。
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中国本土药企发力的背景下,剥离和出售边缘业务已成为外资药企的普遍共识,如今年2月,拜耳将旗下包括“白加黑”在内的5种品牌药的中国区商业运作权交予上海医药;7月,葛兰素史克也剥离了中国区的泌尿产品生产和供应业务。
王昕认为,随着药品专利过期、内资药企崛起、中国医药市场政策的变革,跨国药企面临严峻的营收压力,未来,合理裁员仍是必然选择。
在史立臣看来,跨国药企通过瘦身,抛弃边缘部门,如不久前默克裁员目的是更快转型生物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合并壮大领先领域,如此前诺华-葛兰素史克-礼来三巨头的资产乾坤大挪移:诺华从葛兰素史克买进肿瘤资产,同时将疫苗业务出售给葛兰素史克,双方随后又成立了一个保健合资企业;同时,诺华还将旗下动物保健部门出售给了礼来。
医药网新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011年以来跨国药企裁员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专利悬崖到来、新药研发缓慢,以及药企频繁并购等;从部门来看,跨国药企裁员主要集中在研发及市场。
出于成本控制,裁掉盈利能力较差的生产线是外资药企在华的惯常手段。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分析,随着药品专利过期、内资药企崛起、中国医药市场政策变革,跨国药企正面临严峻的营收压力,未来,合理裁员仍是必然选择。
跨国药企裁员潮起
9月29日晚,丹麦诺和诺德公布裁员约1000人以削减成本。10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再次向诺和诺德方面证实了此消息。
诺和诺德方面表示,公司全球现有4.23万员工,此次计划减员约1000人,涉及全球研发部门、总部职能部门以及全球商业运营机构。其中,约有500名受到影响员工来自丹麦。但诺和诺德在中国的运营将不会受到影响。
有观点指出,上述裁员行动折射出公司目前在胰岛素市场遭遇了巨大压力。
对此,诺和诺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诺和诺德在美国市场面临竞争加剧和价格压力,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支出,而此次减员是减少支出的措施之一,受影响人数约占全球4.23万员工的2%。不会影响到诺和诺德在中国的业绩表现。
无独有偶,继今年8月宣布关闭细胞和基因疗法部门,裁员120人、280人被整合进诺华肿瘤业务部门之后,10月6日,诺华再爆裁员消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向诺华方面确认了该信息。
据了解,此次诺华将关闭位于上海和瑞士施利伦的生物制剂部门,其中,上海生物制剂部门的裁撤涉及18个职位,瑞士施利伦生物制药部门的关闭涉及73个职位,热带疾病研究中心从新加坡迁至美国加州涉及84个职位将被裁撤。对此诺华表示,做出该决定是出于缩减开支和加强研发协同效益。
从2011年开始,生物医药产业就掀起了裁员风暴,统计显示,2011-2013年全球10大制药巨头平均每年裁员多达3万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葛兰素史克六次裁员近千人;2014年底,百时美施贵宝的裁员计划几乎覆盖了中国区所有事业部,裁员人数近1000人;2015年罗氏宣布将关闭美国、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四个小分子药物生产基地,裁员1200人;2016年初,强生宣布在未来两年内其全球医疗器械部门将裁员约3000人,占该部门全球员工总数的4%-6%。
王昕分析,从部门来看,跨国药企主要在研发和市场部门,前者源于调整研发战略,包括介入更有前景的新领域和整合放弃业务萎缩的旧领域;后者根源在于药企对市场推广模式的变革和重点产品线的调整,比如更多聘用医学事务人员,减少销售代表数量,增加重点产品的人员配置,削减其它人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从2011年以来跨国药企裁员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专利悬崖到来、新药研发缓慢,以及药企的频繁并购等。
其中,专利到期是制药业裁员主要原因之一。2011年因专利药到期当年制药业排名前10的大公司裁员累计26500人;2012年当年前10大公司的裁员超过了34600人。后续也有多个跨国药企因专利到期裁员,如2015年11月,罗氏关闭美国、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四个小分子药物生产基地,裁员1200人。数据显示,其小分子药物如波立维专利过期一个季度即可令销售下降90%。
中国不再是避风港
中国曾被视为跨国药企最好的避风港,Global Data研究咨询公司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医药市场价值将会从2012年的480亿美元暴涨至3150亿美元。
但随着国内招标政策的变化以及竞争加剧,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业绩增速放缓,大规模裁员也不断出现。2013年的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成为外资药企在中国生存环境趋紧的标志;同时,葛兰素史克也是在中国裁员最多的外资药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葛兰素史克六次裁员近千人。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跨国药企以2013年7月葛兰素史克爆出商业贿赂案为分割点,出现了政策趋紧、降价弃标、新药上市难等困境,裁员亦随着而来。“出于成本控制,裁掉一些盈利能力较差的生产线是外资药企在华的惯常手段。”
以招标为例,在地方招标采购环节,跨国药企降价、弃标现象频发。如2015年,安徽省对县级以下医院的专利药、原研药使用比例作了严格规定,要求最高不超过40%;2015年,湖南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整体采购价格大幅下降,两轮报价之后,最高降幅达50%,很多跨国药企无法忍受巨大降幅选择弃标。
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中国本土药企发力的背景下,剥离和出售边缘业务已成为外资药企的普遍共识,如今年2月,拜耳将旗下包括“白加黑”在内的5种品牌药的中国区商业运作权交予上海医药;7月,葛兰素史克也剥离了中国区的泌尿产品生产和供应业务。
王昕认为,随着药品专利过期、内资药企崛起、中国医药市场政策的变革,跨国药企面临严峻的营收压力,未来,合理裁员仍是必然选择。
在史立臣看来,跨国药企通过瘦身,抛弃边缘部门,如不久前默克裁员目的是更快转型生物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合并壮大领先领域,如此前诺华-葛兰素史克-礼来三巨头的资产乾坤大挪移:诺华从葛兰素史克买进肿瘤资产,同时将疫苗业务出售给葛兰素史克,双方随后又成立了一个保健合资企业;同时,诺华还将旗下动物保健部门出售给了礼来。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推动公共卫生联防联控、医疗服务平衡倒退 (2025-07-04)
- 国度药监局对于宣布优化全性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东西立异倒退无关动作的布告 (2025-07-04)
- 国度药监局对于弓足花润喉片转换为非处方药的布告 (2025-07-03)
- 对于D (2025-07-03)
- 第一光阴把握!首个国度级低温安康危险预警来了 (2025-07-03)
- 防备私域直播间老年人药品、保健品消费危险 两部分宣布提示 (2025-07-02)
- 国度医保局:2024年中国药企海内受权买卖总额超500亿美元 (2025-07-02)
- 国度医保局:中国立异药家当已由“引进仿照”转向“立异输入” (2025-07-02)
- 国度药监局对于刊出小儿电解质补给打针液等56个药品注册证书的布告 (2025-07-02)
- 对于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电子病历信息使用治理的关照 (2025-07-0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
![]() |
![]() |
解决便秘的偏方 | 女孩向往 |
![]() |
![]() |
婴儿出生时瞬间 | 西红柿养生功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