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年鉴》:维生素D缺乏很危险!25 |
![]() |
103010:维生素D缺乏很危险!25-(OH)D水平为10 nmol/L的参与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是50 nmol/L参与者的6倍。
来源:奇点蛋糕2022-11-28 10336009
提到维生素D,大家都会想到钙。市面上有各种含维生素D的补钙剂,补充维生素D似乎成了每个人保持健康的“必修课”。
提到了,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钙。市面上有各种含维生素D的补钙剂,补充维生素D似乎成了每个人保持健康的必修课。
没错,维生素D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可以促进钙的吸收。缺乏维生素D会引起佝偻病、软骨病等。
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死亡风险增加[1]。然而,由于伦理的原因,目前对严重维生素D缺乏者的随机试验是极其缺乏的[2,3]。
近日,来自南澳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内科学年鉴》期刊上发表了维生素D缺乏与死亡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结果[4]。
25-(OH)D是维生素D在血清中最重要的存在形式,也是国际公认的最能反映人体维生素D水平的指标。
研究人员发现,25 -(OH)D浓度与全因死亡、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呈L形相关。维生素D缺乏会增加死亡风险,随着维生素D浓度的增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25-(OH)D水平为10 nmol/L的参与者全因死亡风险是50 nmol/L参与者的6倍!这为维生素D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论文截图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大规模和前瞻性的英国生物样本库,从502,521人中选择了307,601名具有25-羟基维生素D (25-(OH)D)数据的欧洲白人参与者。
表格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年龄、性别、评价中心、受教育程度、Townsend指数、体重指数、体力活动、饮酒、吸烟等可能影响测定的25-(OH)D浓度的因素(采血月份、采血前禁食时间等)对研究进行校正。).
然后,研究人员使用35个25-(OH)D变异基因,根据遗传因素计算出25-(OH)D的水平,并记录参与者的全因死亡和原因特异性死亡(特殊死亡原因,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直到2020年6月。
在307601名参与者中,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45.2 nmol/L,其中11.71%的参与者血清25-(OH)D水平在10.0 ~ 24.9 nmol/L之间
参与者的基线特征,以及测得的25-(OH)D浓度分布和维生素D缺乏症(25 nmol/L)
在2006年至2020年的随访期内,6.08%(n=18700)的参与者死亡。其中,在基线调查中,未报告受教育程度和吸烟的人群死亡率较高,分别为11%和12%。
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全因死亡和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风险呈非线性负相关。
血清25-(OH)D浓度与全因死亡率、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比值比(OR)关系表明,当25-(OH)D水平低于25 nmol/L,即维生素D缺乏时,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完全校正模型数据的结果显示,与50 nmol/L相比,25-(OH)D水平为25 nmol/L的参与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6%(OR=1.36[95% Cl,1.33-1.40])。
测得的25-(OH)D血清浓度与各种原因、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研究人员使用非线性和线性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分析了基于遗传因素计算的25-(OH)D水平与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5 -(OH)D浓度与全因死亡率(P非线性,P 0.001)、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P非线性,P 0.033)呈L形相关。
此外,当25-(OH) D浓度低于25 nmol/L时,遗传预测的25-(OH)D水平与全因死亡率、癌症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相关性最明显。
显。随着25-(OH)D浓度增加,相关性降低,死亡风险下降,直至50 nmol/L之后,上述的相关性最弱并趋于稳定。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而言,基于遗传因素计算出的25-(OH)D水平与其相关性未呈现出L型相关。但是,研究人员从数据中观察到一些线性相关证据,即遗传预测的25-(OH)D水平每增加10 nmol/L,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下降19%(OR=0.81[Cl, 0.68-0.96])。
研究人员发现,与25-(OH)D水平为50 nmol/L相比,25-(OH)D为10 nmol/L的参与者的基于遗传因素计算出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了500%(OR=6.00,95%Cl,3.22-11.17)。同时,与25-(OH)D为25 nmol/L的参与者相比,25-(OH)D为10 nmol/L的参与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了25%(OR=1.25[Cl,1.16-1.35])。
非线性和线性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遗传预测的25-(OH)D水平与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关系
这些结果说明,随着25-(OH)D水平的降低,参与者遗传预测的全因死亡率逐渐增加。
最后,研究人员利用子样本数据信息,在非白种人群(n = 20837)中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非白种人群的数据也显示出了一致的结果,支持遗传学预测的关系,即25-(OH)D低水平会导致全因死亡率的增加,这为白种人群以外的人群提供了原理验证。
总之,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了维生素D的缺乏确实与死亡风险存在因果关联,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死亡率增加。这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维生素D的补充,来降低维生素D缺乏造成的过早死亡风险。
看来,对于缺乏维生素D的人来说,补充维生素D这门 必修课程 真的很重要。
参考文献:
[1]. Liu L, Cui S, Volpe SL, et al.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The joint effect on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dults. World J Cardiol. 2022;14(7):411-426. doi:10.4330/wjc.v14.i7.411
[2]. Cooper C, Harvey NC, Bishop NJ, et al. Maternal gestational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offspring bone health (MAVIDOS): a multicentre,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6;4(5):393-402. doi:10.1016/S2213-8587(16)00044-9
[3]. Bolland MJ, Grey A, Avenell A. Assessment of research waste part 2: wrong study populations- an exemplar of baseline vitamin D status of participants in trials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BMC Med Res Methodol. 2018;18(1):101. Published 2018 Oct 3. doi:10.1186/s12874-018-0555-1
[4]. Sutherland JP, Zhou A, Hypp nen E. Vitamin D Deficiency Increases Mortality Risk in the UK Biobank : A Nonlinear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Oct 25]. Ann Intern Med. 2022;10.7326/M21-3324. doi:10.7326/M21-3324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思齐圈2025第十届「MMC医学市场年会」,重磅启幕! (2025-07-07)
- 线粒体转移是癌症转移的隐形推手?!最新Nature 科学家揭秘肿瘤转移背后的新机制! (2025-07-07)
- 县医院医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论文,为脑中风治疗带来新策略 (2025-07-06)
- 显著肿瘤消退!福建医科大学发文:发现结直肠癌肝转移潜在治疗新通路 (2025-07-06)
- Nature Methods:解锁细胞3D迷宫——AI新视角,看清生命最微观的动态建筑 (2025-07-06)
- Cell:开发出LoxCode技术,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追踪细胞命运 (2025-07-05)
- Cancer Cell:胡国宏团队首次揭示,化疗会唤醒休眠癌细胞,导致癌症复发转移 (2025-07-05)
- 研究破解马传贫疫苗致弱关键因素 (2025-07-05)
- 《科学》:分子胶重大突破!超1600个靶蛋白浮出水面,分子胶可降解蛋白范围大幅扩大 (2025-07-05)
- MC:复旦大学团队首次发现BAG2感知精氨酸缺乏,促进肿瘤存活的机制! (2025-07-05)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