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Stem Cell:血液干细胞的突变或与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风险降低有关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5-07-16 11:14
这项研究通过多维度的实验设计揭示了TET2突变髓系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保护机制。(AD,Alzheimer s Disease)是全球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约有5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翻倍,在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3%-7%,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克隆性造血(CH,Clonal Hematopoiesis)与多种老年性疾病密切相关,克隆性造血是指造血因基因突变而发生克隆性扩增的现象,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克隆性造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然而,克隆性造血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具体关联机制,目前研究人员尚不清楚。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Stem Cell上题为 TET2-mutant myeloid cells mitigate Alzheimer s disease progression via CNS infiltration and enhanced phagocytosis in mice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贝勒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TET2突变的髓系细胞,揭示了其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独特作用。这项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探索TET2突变髓系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利用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中大规模的人群数据,结合小鼠模型和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的微胶质细胞样细胞(iMGLs),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TET2突变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
首先,他们分析了英国生物样本库中451,053名个体的全外显子测序数据,结果发现,TET2突变的克隆性造血与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风险降低47%相关,而其它克隆性造血相关基因(如DNMT3A)的突变则无此保护作用,这一发现提示TET2突变可能通过特定机制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过程。
Tet2的缺失(并不是Dnmt3a)会改善病的病理学表现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发现,研究人员构建了5xFAD转基因小鼠模型并模拟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他们将TET2基因敲除(Tet2 -/-)或DNMT3A基因敲除(Dnmt3a -/-)的小鼠骨髓移植到5xFAD小鼠体内,观察其对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的影响。结果显示,接受TET2基因敲除骨髓的小鼠在认知和 -淀粉样蛋白斑块形成方面显著改善,而接受DNMT3A基因敲除骨髓的小鼠则无此效果。
随后,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小鼠脑内的细胞浸润情况。他们发现,TET2基因敲除小鼠的骨髓来源微胶质细胞样细胞在脑内的浸润率显著增加,且这些细胞表现出更强的吞噬能力,能有效清除 -淀粉样蛋白。此外,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分析显示,TET2基因敲除小鼠脑内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而微胶质细胞的比例略有下降,这些结果表明,TET2突变能通过增强髓系细胞的系统(CNS)浸润和吞噬能力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进程。
在人类iPSC衍生的微胶质细胞样细胞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TET2突变的iMGLs在LPS刺激下能表现出更强的吞噬能力和炎症反应,这些细胞能更有效地吞噬髓鞘和 -淀粉样蛋白,且分泌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或DNMT3A突变的iMGLs,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TET2突变在增强微胶质细胞功能中的关键作用。
综上,这项研究通过多维度的实验设计揭示了TET2突变髓系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保护机制。研究人员发现,TET2突变不仅能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还能通过增强髓系细胞的CNS浸润和吞噬能力从而有效清除 -淀粉样蛋白并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这一发现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即通过调节髓系细胞的功能有望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100yiyao.com)
参考文献:
Katie A. Matatall,Trisha K. Wathan,Minh Nguyen,et al. , Cell Stem Cell (2025). DOI: 10.1016/j.stem.2025.06.00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47亿!派林生物易主中国生物,血液制品行业格局将重塑 (2025-09-15)
- 【9月16日直播预告】从样本到洞察:蛋白质组学智能实验室的自动化流程与AI高效赋能 (2025-09-15)
- 聚焦靶向蛋白降解、小核酸、多肽、细胞治疗等热点议题,与60+行业领袖共探生物医药未来。10月16-17日,深圳,期待您的加入! (2025-09-15)
- Nature子刊:个性化定制碱基编辑器,治疗致命血管疾病 (2025-09-15)
- 智力出现障碍的罪魁祸首!Cell Rep:两种“染色质管家”联手失控,神经元“身份混乱”致认知受损 (2025-09-15)
- Nature系列综述:刘光慧等全面概述人类和非人灵长类衰老标志物 (2025-09-15)
- Cell Syst:肠道微生物的“抗癌奇兵”!科学家阐明2-甲基异柠檬酸的抗癌新发现 (2025-09-15)
- Cell Rep:“逃避”还是“面对”?梅林团队发现了大脑“逃避开关”的秘密,还为焦虑及抑郁等疾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5-09-14)
- 明眸皓齿打一生肖,原创解析解答落实 (2025-09-13)
- “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出炉,相分离研究先驱获奖,他们阐明了低复杂度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 (2025-09-13)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