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医院用药的新医改机遇

医院用药的新医改机遇

  在6月25日召开的第44届全国特药会论坛上,国药控股运营管理部高级顾问干荣富发布了2008年中国医院用药情况统计。据了解,根据对样本医院购入药物金额的统计,进口药品的购进金额为85亿元,同比增长22.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8%,进口药品金额占总金额比重为16%,比上年同期下降0.3%,外资药品的增幅明显放缓。干荣富认为,随着新医改的推进,进口药品的风光即将不再,中国药企将获得难得的机遇。

  品种集中度提升  

  根据对2154种医院药品的统计,排名前200位的药品销售金额,在医院的购入总金额中占了70.3%,排名前100位的药品占了51.44%,排名前50位的药品占了34.34%,排名前30位的药品占了19.17%,排名前20位的药品占了19.17%,排名前10位的药品占了10.51%。据干荣富介绍,相比2007年,2008年的医院市场品种集中度大幅提高。

  样本医院使用领先前10位的品种依次排行为:奥美拉唑、氯化钠、银杏叶制剂、多西他赛、紫杉醇、左氧氟沙星、头孢替安、人血白蛋白、神经节苷酯、头孢呋辛。

  在医院使用领先的前200个品种中,同比2007年最突出的品种有10只,其中神经节苷酯的排名从15位提高到9位,数量同比增长63.89%,金额同比增长57.8%;头孢孟多从34位提高到20位,数量同比增长66.53%,金额同比增长68.51%;复合辅酶从46位提高到30位,数量同比增长31.53%,金额同比增长51.59%;磷酸肌酸从82位提高到42位,数量同比增长86.93%,金额同比增长87.65%;头孢甲肟从103位提高到61位,同比数量增幅为77.85%,金额同比增长81.95%。

  这10只突出品种中,进入医保目录的有5只,其中哌拉西林/舒巴坦从73位提高到30位,数量同比增长87.89%,金额同比增长92.03%;氨曲南从76位提高到38位,数量同比增长90.28%,金额同比增长92.22%;奥拉西坦从71位提高到41位,数量同比增长69.8%,金额同比增长68.71%,头孢美唑从122位提高到59位,数量同比增长135.35%,金额同比增长123.32%;托烷司琼从95位提高到65位,数量同比增长88.87%,金额同比增长71.02%。

  

  外资虽领先,国企仿制急  

  通过对3306家药品供应商的调查,在医院供应药品的前20名领先厂家中,外资药企所占的市场份额领先于国内企业,其中罗氏占据2.53%,辉瑞占据1.92%,赛诺菲-安万特占据1.71%,阿斯利康占据2.73%,拜耳占据2.24%,诺华占据1.33%,默沙东占据1.24%,葛兰素占据1.07%。而市场份额超过1%的国内企业只有3家:齐鲁制药占1.74%,扬子江药业占1.08%,哈药集团占1.02%。由此可见,外资企业仍占有优势,但是两者的差距并不是在于一些高价的药,一些外资药企的人士认为,未来的竞争在于仿制药。

  来自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的一位人士表示,大家都在讲创,但是能不能做到创是个问题,现在全球真正能实现创的公司并不多。从全球医药行业转型的情况看,在10年前很多企业都在讲实现自主创,但是这些企业有的从创走向资本并购,有的走向生产仿制药。有些国内的朋友认为,仿制药不是创,所以不值得一提,但是全球的很多领军企业都在并购仿制药企业。以中国为例,国内90%的药是仿制药,而50%~60%的领军仿制药品是由外资和合资生产的。在仿制药上,国内企业根本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在药研发日益艰难的情况下,仿制药产业空间会越来越大。干荣富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在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动下,国内企业加紧生产廉价的仿制药在未来和外资企业的竞争中会拥有很大的优势。

  上海复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军平指出,在斩断医药之间的联系之后,医院在采购药品时会更加重视药品的成本效益。干荣富认为,国内药企要想提高自己在医院的话语权,就要加紧仿制外企研发出的药,抢占首仿的机遇。

  2008年首次获得SFDA批准进口中国的药有:用于治疗成人艾滋病的达芦那苇片、用于进行下肢重大骨科手术的磺达肝癸钠注射液、适用于成人戒烟的酒石酸伐尼克兰片、用于治疗青光眼和高眼压病的拉坦噻吗滴眼液。干荣富建议,国内企业应抓紧仿制,一旦仿制成功就可以在医院招标采购中占有成本优势。

  除以上4只药之外,干荣富还推荐了11只国内企业最值得仿制的药物,分别为: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病的吡贝地尔缓释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吉非替尼片、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磷酸雌莫司汀胶囊、改善血液循环的舒洛地特软胶囊(注射液)、用于治疗心绞痛的盐酸贝凡洛尔片、治疗低血压的盐酸米多君片、治疗HIV-1感染的依非韦伦片、治疗胃溃疡的依卡倍特钠、型降脂药依折麦布片、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依托考昔片。据了解,这11只药物都是在2008年获得进口批准的,但国内企业还没有生产这些产品。根据“越仿价越低”的原则,如果哪个国内药企能率先仿制成功,就可以在未来的招标竞争中占有先机。

  相关链接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