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氧还医学新诊疗体系专题研讨会在沪启动 |
![]() |
为推进建立氧还医学新诊疗体系,推动现代医学和健康事业创新发展,实现氧还平衡香山科学会议的目标,发扬科学创新精神,上海自由基医学专委会,会同华师大自由基医学中心(筹)于近日启动氧还医学先导攻关项目专题系列研讨会。首期举办“重大疾病与氧还诊疗技术”专题(包括研究能用于测定临床病人的体液、呼气的氧化还原指标等检测和诊治技术)。
这也是继自由基医学氧还平衡香山科学会议,我国这领域科学家再次把期盼目光汇聚在基础与临床专家携手联合攻关焦点上。会议集我国这领域各学科精英参会讨论,除了由上海共建单位的基础和临床专家参加(华师大,复旦大学及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华东医院,华东理工大学),还邀请上海地区的其他专家(海军医科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同济医科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及外地专家包括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中国航天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会议以现场与视频结合方式展开,旨在通过交流凝聚共识,促进各学科进一步交叉和融合协作,并围绕专题方向对氧还诊疗技术疑难瓶颈攻关策略、关键切入点,及可行性和应用前景等作深入探讨,也为以后立大项组织联合攻关作铺垫准备。
钱旭红院士致辞
会议伊始,共同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代表学校领导致欢迎辞,钱教授提到香山会议后,华东师范大学正在筹建自由基医学中心,并以开放形式,与我国自由基医学精英专家,共同建设一个氧还医学的开放型研究平台,在平台建立初期,华东师范大学“健康+”基金拟对设立的自由基医学氧还研究专项课题予以支持,确保中心科研工作重点朝大目标方向推进。他希望通过研讨能够指导确立有转化临床应用前景的先导课题及其能聚焦专题的研究方向。
刘珊林教授做主题报告
会议主持人、我国自由基医学创始人之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刘珊林教授在会上首先做主题报告,着重介绍了一些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与氧还状态失衡关连的病因机制,及相关研究动态,提出有效防治重大疾病对个体氧还状态的准确界定必要性,及尽早建立可用于临床的氧还诊疗技术的紧迫性。他指出目前待解决的一些诊疗技术瓶颈包括“氧化损伤程度指标标准化”,“氧还状态和氧还平衡阈值量化界定”,“氧还指标与临床病症关联研究”以及“检验技术简便、精准和智能化”四个方面,并提出筹建氧还研究平台,开展学科交叉性大项目的前期研究有必要先确立有转化临床应用前景的先导攻关课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以“微观磁共振谱学与成像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为主题,报告了他的团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他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可直接检测自由基的ESR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和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而介绍从单分子到单细胞再到病理组织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并且希望能够发展基于钻石探针的微观量子磁共振技术。
我国微流控技术著名专家,浙江大学微流控研究所所长方群教授介绍了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他提到了顺序操作液滴阵列系统能够实现皮升级液滴生成,有望成为一种通用化微量液体操纵、分析和筛选的平台以及进行微量样品前处理的理想工具,除了可应用于药物筛选、也可用于临床检验等多个领域。他指出该技术可在微芯片上加工微通道网络,通过对通道内微流体进行操控便可完成整个化验室的功能,包括采样、进样、预处理、反应、分离、检验等。展示了微流控技术结合氧还诊疗技术在临床转化应用的广泛前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宋元林主任结合针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诊疗经验,以“新冠病毒的临床问题及氧还诊疗技术的应用需求”为主题,介绍了呼吸系统中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以及COVID-19与氧化应激有关的治疗方法,他指出一些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如支气管扩张,在临床上给予患者抗氧化治疗,即通过氧还干预可使肺部病理状态发生逆转。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院田阳教授介绍了脑氧化应激的多尺度测量手段,她指出发展高效可靠的活体、细胞层次获取信号的新方法仍然是解析分子机制的瓶颈,同时如何获取活体中化学物质的直接信息仍然具有极大地挑战。田教授团队利用活体探针可靠性高、选择性好、长程稳定,对大鼠脑组织进行实时监测以获取动态数据,并取得了大的突破。
香港大学著名女科学家杨丹教授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报告中介绍了不同活性氧化合物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荧光标记探针,她表示活性氧化合物的荧光标记探针是一种可用于疾病诊断和药物开发的分子传感器,能够实现只需少量的患者样本就可以进行全面的代谢物分析,同时基于ROS探针的诊断试剂盒有机会应用于临床。她介绍与香港玛丽医院的合作项目,将氧化还原探针应用于呼气检测,能够实现非侵入性肺功能评估。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消化科陈坚主任结合临床经验以“自由基医学氧还理论在消化科的临床转化”为主题,围绕“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与检测防治”,“NO呼气检测与炎症肠”以及“脂质过氧化与结直肠癌的铁死亡诱导”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坏死、凋亡或自噬的调控性细胞死亡,铁死亡在肿瘤治疗领域有前景,尤其适用于某些标准化疗难以奏效的耐药肿瘤”,陈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利用氧还理论,“需加强对铁死亡的不同诱导剂量以及详细分子机制的研究,以便将其尽早应用到抗肿瘤的临床实践中。”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Cell:新研究揭示mRNA的m6A修饰协助调控细胞应激反应机制 (2025-05-25)
- 国产新药闪耀ASCO 2025 (2025-05-25)
- Nature Genetics:揭秘乳腺癌耐药性“幕后黑手”——APOBEC3如何推动肿瘤逃生? (2025-05-25)
- 《细胞》:长痛短痛都能治,能避免成瘾的新机制镇痛药来了 (2025-05-24)
- 全球制药创新指数TOP10出炉 (2025-05-24)
- 《自然·遗传学》:MSKCC团队发现,APOBEC3相关突变特征驱动乳腺癌耐药,可在乳腺癌早期或治疗前进行检测 (2025-05-23)
- 第一轮会议通知 (2025-05-23)
- STM:帕金森病治疗新突破!复旦/中科院团队发现,口服小分子MEK1/2抑制剂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α (2025-05-23)
- Nature Aging:付小龙/柴人杰/高建刚团队发现老年人听力下降的治疗靶点 (2025-05-23)
- 济民可信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获批上市 (2025-05-23)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