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政策法规 > Nat Immunol:科学家识别出“去编程”调节性T细胞和机体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神秘关联

Nat Immunol:科学家识别出“去编程”调节性T细胞和机体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神秘关联

来源:100医药网原创 2023-08-15 14:31

来自La Jolla免疫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捕获到了一种有害的人类T细胞。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Immunology上题为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exTreg cells as CD16+CD56+ cytotoxic CD4+ T cells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La Jolla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捕获到了一种有害的人类T细胞。被称之为前T调节性细胞(exTregs)的免疫细胞在人体中非常罕见,然而截止到目前为止,其也不可能在人类机体样本中检测到,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就开发了一种可靠的方法来寻找人类的exTregs并为研究exTregs是如何促进机体炎症和心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研究人员利用荧光标记来追踪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小鼠机体中的exTregs,随后他们识别出了能让exTregs与众不同的特殊标记物,并将这些研究发现转移到人类机体中从而来在人类的血液样本中检测exTregs。Payel Roy博士说道,这些细胞很可能会引起机体损伤,如今我们有望利用这些生物标志物并在人体血液中对这些细胞进行筛选。由于诸如血液样本等患者材料很容易获得,因此在人类机体中识别exTregs或能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机会。

T细胞在人类机体中扮演着多项角色,某些T细胞能提醒其它免疫细胞注意危险或摧毁受感染的宿主细胞,这些T细胞就能扮演 战士 的角色,其属于进攻方阵的成员,T调节性细胞(Tregs)则能在对方感染时阻止其它T细胞释放过多的炎性或细胞毒性分子,这些Tregs就像裁判一样。在此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某些T细胞能通过攻击名为载脂蛋白B(APOB)的特殊分子,而APOB是有害的主要组分,其会在动脉中堆积形成有害的斑块,当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恶化时,这些T细胞就会加速攻击,从而可能就会增加动脉中的炎症,而奇怪的是,这些T细胞看起来很像通常情况下有用的Tregs。这项研究揭示了这些细胞的真实身份,即其是exTregs,其就想僵尸Tregs一样,能经历遗传去编程并失去帮助调节机体炎症的能力。

科学家识别出 去编程 调节性T细胞和机体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神秘关联。

图片来源:Nature Immunology (2023). DOI:10.1038/s41590-023-01589-9

科学家们并不清楚为何exTregs会产生,但在机体适应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并未达标时这种现象或许会发生。Antoine Freuchet博士认为,当机体存在过多炎症反应时(比如心脏病),其机体就会受到高度刺激,从而进行重新连接来解决这些问题,正因为如此,这种旨在控制 坏人 的Treg细胞自己也会变坏,其并不会控制炎性分子,而是获得炎性特性。于是研究人员开始对小鼠进行研究,他们表示,长期以来exTregs就存在于小鼠机体中,但我们并没有工具去在人类机体中识别这种细胞,在小鼠机体中,我们就能利用遗传修饰手段来标记细胞,但目前在人类机体中无法实现这种操作。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来自小鼠机体的器官样本进行研究,并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来检测绿色和红色标记,从而将Tregs与exTregs细胞进行区分,随后他们还利用称之为大量RNA测序的手段来更深入地研究这些细胞。测序结果突显了基因表达的巨大差异且发现,exTregs或能产生一组不同的基因来将其与Tregs相区分,最后研究人员就能检测到特殊的exTregs标志物。接下来,他们利用在小鼠机体中所发现的exTregs标志物来将其转换到对人类血液样本进行单细胞RNA测序中,通过这一过程,研究人员就能成功识别人类exTregs细胞的生物标志物,他们还对所提供的人类血液样本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人员还兴奋地发现,他们在小鼠机体中发现的exTreg生物标志物与人类的exTreg相关,而且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机体的exTreg或许可能更有效。目前研究人员能在血液中检测到exTreg,而且能专门将其挑出来并知道其分子指纹。展望未来,研究人员希望能利用exTreg生物标志物来检测并研究这些细胞在其它慢性健康状况人群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比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如今研究者Roy及其同事非常感兴趣随着时间延续来研究相同的患者,以及exTreg的生物标志物是否会随着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吗?如果患者服用了有效的药物是否exTreg细胞的迹象会减少呢?当然这还需要后期科学家们开发出更强大的工具来进一步深入研究了。(100yiyao.com)

原始出处:

Freuchet, A., Roy, P., Armstrong, S.S.et al..Nat Immunol (2023).doi:10.1038/s41590-023-01589-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