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困难的原因找到啦!Nature研究揭示肥胖损害人类海马体中的促食欲神经网络,或为极具潜力的肥胖治疗新靶点! |
![]() |
减肥困难的原因找到啦!Nature研究揭示肥胖损害人类海马体中的促食欲神经网络,或为极具潜力的肥胖治疗新靶点!
来源:100医药网原创 2023-09-11 17:34
为什么减肥这么难?为什么减肥这么难?
为什么减肥的时候非常想吃东西,控制不住?
减肥失败是因为意志力薄弱吗?
最近《Nature》的一项研究将解答这些疑惑。
2023年8月30日,宾夕法尼亚大学Casey H. Halpern博士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了题为An orexigenic subnetwork within the human hippocampus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利用功能性MRI(fMRI)、电生理、iDISCO 3D组织学、染色等多种方法,确定了人类海马体参与食欲调节功能,解析外侧下丘脑投射海马亚区的促食欲神经回路。
促进食欲的食物处理依赖于感觉、内感觉和激素信号的整合,从而控制摄食行为。这个过程的失调会导致适应不良的饮食行为,例如暴饮暴食,并与肥胖相关。对啮齿动物的研究发现,海马神经元亚群对食物线索做出反应,并编码食物位置记忆。海马体是维持记忆功能的关键脑区,在野外生活时,动物记住产生或者储存食物的地点非常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存亡,海马体的食物记忆功能必不可少。
首先,作者使用人脑连接组计划(Human Connectome Project)中178位志愿者的高分辨率纤维束成像数据,发现外侧下丘脑(lateral hypothalamus, LH)和背外侧海马(dorsolateral hippocampus, dlHPC)亚区之间存在结构连接。紧接着,作者使用颅内电极植入人的海马体,观察到当参与者看到甜味溶液时,背外侧海马明显会更活跃地处理来自其他脑区的信号,包括视觉刺激,味觉相关奖励刺激等(如图1)。
图1:背外侧海马(dlHPC)参与食欲调控[1]
不仅如此,作者还利用单脉冲电刺激,在LH 和dlHPC记录到响应甜食地诱发电位。在刺激另一个脑区后, LH 和dlHPC这两个脑区记录的这些快速诱发电位,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并且可能是双向的。由此说明,在面对食物时,LH 和dlHPC之间具有信号交流。
接下来,为进一步确定LH 和dlHPC之间的投射关系,作者利用黑色素聚集激素(melanin-concentrating hormone, MCH)进行分析。MCH是一种由LH分泌的促食欲神经肽,含有MCH的神经元会影响食物的奖励价值,并且MCH过表达与肥胖状态相关。作者利用iDISCO技术,对人体组织尸检样本进行免疫标记3D成像,可视化MCH阳性神经元投射,发现LH的MCH阳性神经元确实投射至dlHPC。
此外,作者还评估了LH-dlHPC神经回路的结构和功能连接,在胖人和瘦人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与瘦人相比,胖人dlHPC和LH脑区连接指数显著降低,并且,dlHPC和LH两个脑区之间的神经回路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BMI的高低,回路受损程度越高,个体BMI就越高(如图2)。
图2:LH-dlHPC神经通路与肥胖相关[1]
综上所述,该研究表明:
1)海马体参与整合了外部和内部刺激,是促食欲调控的重要节点;
2)单脉冲刺激dlHPC,可导致LH区域急剧和快速的电压偏转,LH 和dlHPC之间具有信号交流;
3) LH的MCH阳性神经元投射至dlHPC,促进食欲;
4)饮食模式失调的肥胖患者脑内,LH-dlHPC神经回路受损。
总之,该研究表明人类海马体参与食欲调节功能,是肥胖和相关饮食失调的重要节点;外侧下丘脑投射海马亚区的神经回路能够促进食欲。该研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人脑内特定节点相互作用如何参与肥胖和相关饮食失调的理解。目前,针对肥胖或者暴食症的方法都不是靶向海马体发挥作用的。在未来,海马体不仅可用于预测肥胖风险,或许还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肥胖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1. Barbosa, D.A.N., Gattas, S., Salgado, J.S.et al.An orexigenic subnetwork within the human hippocampus.Nature(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459-w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百奥赛图与百济神州达成抗体分子许可协议,加速创新药物开发 (2025-07-10)
- Nature Biotechnology:基因编辑的“瑞士军刀”!16种序列特异性编辑器诞生,实现对DNA的“按需编程” (2025-07-10)
- STTT:膳食脂肪酸调教T细胞!港大团队发现,棕榈酸会削弱γδ-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而油酸可逆转 (2025-07-10)
- 《神经病学》:重大人生打击,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病理发展和大脑结构的变化有关! (2025-07-10)
- J Hematol Oncol:突破T细胞白血病治疗瓶颈——双靶点CAR-T细胞有望带来新希望 (2025-07-09)
- 《自然·医学》:世卫组织最新预警!全球08-17年出生的人,或有1560万会患胃癌,76%归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2/3发生在亚洲 (2025-07-09)
- 精鼎医药宣布两位 FDA 权威专家加入我司咨询团队,进一步增强监管事务、医学及 AI 领域专业实力 (2025-07-08)
- Mater Today Bio:干细胞球联手纳米颗粒水凝胶精准改善糖尿病创面环境,加速伤口愈合新突破 (2025-07-08)
- J Anim Sci Biotechnol研究揭秘美味密码:益生菌联手重塑肠道菌群,经肠-肌轴提升猪肉鲜味与品质 (2025-07-08)
- Science: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2025-07-0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