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非对称分裂驱动CD8+CAR T的命运选择 |
团队首先使用分选酶标记细胞间接触标记免疫搭档(labelling immune partnerships by sor-tagging intercellular contacts,LIPSTIC)标记技术示踪CAR T亲代细胞经APCs刺激首次分裂后的远端和近端子代细胞。流式检测发现子代细胞具有相等的LIPSTIC+(靶细胞近端子代)和LIPSTIC-(靶细胞远端子代)细胞群,表明CAR T第一次分裂存在ACD行为。特征分析表明,相比于LIPSTIC-细胞群,LIPSTIC+细胞体积更大、CD25表达更多、增殖能力更强。与此同时,代谢分析表明LIPSTIC+细胞依赖糖酵解代谢而LIPSTIC-细胞群主要依赖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随后,作者在CD4和CD8来源以及初始(na ve,CD62L+CD45RO-)、效应(CD62L-)来源CAR T以及第一次分裂之后子代CAR T细胞再次靶细胞暴露后的分裂均发现类似的ACD现象。总之,这些数据表明CAR T激活后采取非对称分裂方式,而LIPSTIC+代表APCs近端子代,LIPSTIC-代表APCs远端子代细胞群,且子代再次靶细胞暴露仍然存在ACD。
之后,作者将分选的近端子代LIPSTIC+和远端子代LIPSTIC-CAR T细胞过继入NOD-scid-gamma(NSG)小鼠并再次注入Nalm6细胞,30天后发现接受远端子代细胞的小鼠外周血中有更多的T细胞且白血病进展得到有效控制,表明远端子代细胞在体内的持续时间更长且肿瘤控制效果更好。同时,作者在体外检测首次分裂子代细胞的杀伤毒性。结果表明分裂后第一天远端子代细胞和近端子代细胞具有相似的杀伤能力,而在第四天培养后,远端子代细胞的杀伤能力低于近端子代细胞,表明靶细胞激活迅速诱导近端和远端子代细胞的杀伤能力,尽管远端子代细胞在活化和代谢方面较低但其寿命更长。
紧接着,作者分离静息、活化后分裂前以及活化后第一次分裂的子代CAR T细胞行单细胞蛋白质组、转录组和TCR测序分析。首先,基于膜表面测序数据的UMAP分析表明静息CAR T和活化CAR T显著分离,表明活化诱导CAR T膜表面蛋白谱的变化;而分裂子代细胞位于静息和活化细胞之间,且远端和近端子代细胞同样分开,表明活化细胞ACD导致子代细胞膜表面蛋白谱的不同。具体来说,近端子代细胞继承活化未分裂亲代细胞的膜蛋白表达模式,而远端子代细胞则更类似于静息细胞。转录组分析表明远端和近端子代细胞具有不同的转录组特征。具体来说,相比于初始T细胞样近端子代细胞,远端子代细胞高表达LEF1、TCF7、CCR7、IL7R和KLF2,而近端子代细胞则高表达MYC和MTORC1靶基因,与之前近端细胞依赖糖酵解代谢一致。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转录组不同?是ACD导致的预先存在RNA的不均分配还是ACD之后命运相关基因转录的上调和下调?RNA速率分析证实这两种情况同时驱动ACD后的转录组差异。
最后,作者使用pySCENIC分析不同细胞间转录因子相关基因网络或调控子(regulon)。结果表明近端子代细胞上调的调控子与凋亡、增殖和效应细胞分化相关,包括TP73、E2F2/7/8、MYBL1和YBX1;而远端子代细胞上调的调控子与自我更新和抗增殖相关,包括IRF1、STAT1、KDM5B、REST、FLI1、MXD4和IKZF1。鉴于IKZF1在限制T细胞增殖、效应分化和活化的作用且与ACD无关,作者接下来进一步研究IKZF1对远端子代细胞命运的影响。经CRISPR-Cas9介导IKZF1敲除后,远端子代细胞表现出类似于近端子代细胞的表型,包括CD45RA表达降低和增加的效应分化。体内实验同样表明,相比于对照组,IKZF1缺失的远端子代细胞过继入NSG小鼠30天后,小鼠外周T细胞计数降低且Nalm6肿瘤控制减弱。总之,这些数据表明CAR T ACD介导子代细胞转录组程序差异,并赋予子代细胞不同的命运选择,IKZF1作为此过程远端子代细胞关键的转录因子维持细胞长寿命特征。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通过LIPSTIC、蛋白质组-转录组-TCR scRNA-seq等手段,揭示非对称分裂引起CAR T细胞子代膜蛋白质组、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差异并进一步促进子代细胞命运的分化选择,为优化CAR T和其他基于T细胞的免疫治疗提供可操作的框架。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Cancer Res:科学家识别出一种有望开发出新型胰腺癌疗法的特殊酶类靶点 (2025-01-21)
- Nat Rev Mol Cell Biol:综述文章阐释如何利用类器官来模拟人类大脑的发育和疾病发生过程 (2025-01-21)
- 天天熬夜,人真的会“变傻”吗?研究证实:熬夜损伤大脑!睡眠压力会促使神经元突触减少、影响大脑“排毒”,增加痴呆风险 (2025-01-21)
- Nature:利用人工智能设计的新型蛋白可有效中和蛇毒中的毒素 (2025-01-21)
- Nature子刊:西湖大学王寿文/李莉开发了首个基于表观突变、无需基因编辑的谱系追踪工具! (2025-01-21)
- Biomedicines:揭示宿主和细菌细胞外囊泡在人类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2025-01-21)
- Nature子刊:浙江大学刘婷/方东/黄俊团队发现与BRCA1/2合成致死的新通路,为癌症治疗带来新靶点 (2025-01-18)
- Nature:利用lentiMPRA技术解锁基因表达的秘密 (2025-01-17)
- Cell Host Microbe:新型免疫靶向性策略或有望控制机体肺结核的进展 (2025-01-17)
- Cell:科学家识别出能帮助癌细胞躲避CAR (2025-01-1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