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人视网膜神经发育和再生的潜在新机制 |
![]() |
来源:网络 2024-10-05 12:31
scRICA-seq在单细胞水平实现了表观遗传学、RNA转录和剪接的整合分析,发现染色质可及性和命运决定因子协同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和转录剪接,为阐明视网膜神经元发育和命运决定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胡友金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Simultaneous profiling of RNA isoforms and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of single cells of human retinal organoids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名为scRICA-seq (single-cell RNA isoform and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sequencing) 的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方法,该技术能够同时检测单细胞水平染色质可及性、RNA表达,以及 isoform全长结构,实现了单个细胞水平的表观遗传学、转录与RNA剪接的整合分析,为揭示视网膜神经元发育和再生的新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胡友金团队长期专注于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创新开发。早在2020年,该团队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scRCAT-seq技术,用于RNA isoform的检测。此次,团队进一步改进原有方法,发展了scRCAT-seq2全长转录组测序技术,并结合10x Genomics的Chromium Next GEM Single Cell Multiome ATAC + Gene Expression平台,实现了染色质可及性与RNA isoform同时检测的多组学方法。其中,scRCAT-seq2的核心技术是通过单分子成环技术处理cDNA,并将覆盖TSS,TES和exon的测序序列进行同一标签标记,并组装构建全长cDNA序列。(图1)
图1:scRICA-seq和scRCAT-seq2的示意图
研究者将scRCAT-seq2在低通量与高通量条件下与多种三代测序技术(如SCAN-seq2、scISOr-seq、HIT-scISO-seq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scRCAT-seq2在成本效益和检测灵敏度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图2)
图2:scRCAT-seq2与其他方法比较分析图
研究者将scRICA-seq应用于人类视网膜发育过程,构建了人类视网膜类器官的单细胞多组学图谱。基于单细胞异构体的聚类分析,确定了六个细胞簇,对应于六种典型的视网膜早期神经元,包括视网膜祖细胞(RPCs)、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无长突细胞/水平细胞(AC/HCs)、视锥细胞前体(PR precursors)、神经生成RPCs(neurogenic RPCs)以及视锥细胞(cones),其结果与scRNA-seq技术所得数据高度一致。(图3)
图3:基于scRICA-seq的人类视网膜类器官的多组学单细胞图谱
进一步,作者研究了RPC分化为cone过程中RNA isoform的动态选择模式,发现cone和RPC之间共有2292种差异表达的isoform,其中1143种isoform在cone中高度表达,1149种在RPC中高度表达。通过转录因子motif分析,研究者预测了589个可能与这些动态调节的剪接位点结合的转录因子。在预测的转录因子中包含了11种先前报道的参与调节RNA剪接的转录因子,包括NEUROD1、SP1和KLF4等,同时还包含了已知的细胞命运决定因子,如NEUROD1、ASCL1和THRB等。这提示,剪接位点染色质可及性的动态变化与RNA剪接可能协同调控细胞命运决定(图4)。
图4:RPC发育过程中RNA isoform选择与染色质可及性和TFs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scRICA-seq在单细胞水平实现了表观遗传学、RNA转录和剪接的整合分析,发现染色质可及性和命运决定因子协同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和转录剪接,为阐明视网膜神经元发育和命运决定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本研究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胡友金教授课题组完成。中山眼科中心张淑尧(研究助理)、肖玉华(博士研究生)、莫新枝(研究助理)为共同第一作者,胡友金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Cancer Cell:何厚胜/秦骏团队揭示环状RNA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关键作用 (2025-04-19)
- 我国学者发现,孕期喝茶或可改善孩子的大脑认知发育,而喝咖啡则没影响 (2025-04-19)
- 《科学》:找到女性专属镇痛秘方!科学家发现雌性小鼠大脑附近的免疫细胞能够产生内源性阿片肽,由雌激素和孕激素协同调控 (2025-04-19)
- 两篇《自然》:二甲双胍又现新技能!科学家揭秘最常见克隆性造血突变,让线粒体“暴走”驱动血癌发生,二甲双胍可有效针对 (2025-04-19)
- 贾伟平院士团队最新研究发现社区同伴支持模式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干预24个月后的管理效果 (2025-04-19)
- Nature“风向标”综述!这些自身免疫疾病靶点,或将诞生下一个药王!改写百亿美元神话 (2025-04-18)
- 乔治·丘奇创立的猪器官移植公司,获FDA批准进行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移植人体试验 (2025-04-18)
- FEBS J:新研究发现ADAMTS5是驱动卵巢癌扩散的关键蛋白 (2025-04-18)
- Cell:我国科学家发现周围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可调节神经元的胞体大小 (2025-04-18)
- 《自然·代谢》:脂肪竟是焦虑推手!科学家发现,急性应激会促进脂肪组织分泌GDF15,激活大脑的焦虑受体 (2025-04-1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