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Immunol Res: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新希望!PIM抑制剂助力免疫疗法突破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5-03-13 11:22
通过抑制PIM1激酶,研究人员就能改变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组成,从而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效果,这种协同作用不仅减少了肿瘤的生长,还为前列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癌症治疗领域,疗法的出现无疑是一场革命,其能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从而为多种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然而对于患者来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种疗法在其它癌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在前列腺癌中却一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背后的原因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上题为 Inhibition of PIM kinase in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suppresses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and sensitizes prostate cancer to immunotherapy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亚利桑那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前列腺癌免疫疗法的新潜力,有望为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前列腺癌是男性中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仅次于皮肤癌。据美国癌症协会数据显示,大约每8名男性中就有1人会在一生中被出前列腺癌,这种癌症的治疗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免疫疗法的失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通过阻断癌细胞上的检查点蛋白,释放T细胞的攻击能力,从而让免疫系统能够消灭癌细胞。然而在前列腺癌中,这种疗法的效果却不理想,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前列腺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有关,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发现,PIM1激酶(一种促进细胞生长和癌细胞增殖的蛋白激酶)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的过度表达是导致免疫疗法失效的关键因素,PIM1激酶不仅能帮助癌细胞生长和迁移,还在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通过使用PIM抑制剂成功重新编程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使其从抑制T细胞活性转变为支持T细胞攻击癌细胞,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T细胞在前列腺中的增殖,还增强了它们摧毁前列腺癌细胞的能力。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和动物模型中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发现,PIM抑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时,能够显著减少前列腺癌肿瘤的生长,这一发现为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即通过抑制PIM1激酶来增强免疫疗法的效果。这种协同治疗的方法在癌症研究中是一个新兴且充满希望的领域,而这项研究是首次将其应用于前列腺癌。
巨噬细胞中PIM表达的缺失会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生长
这项研究的亮点在于其不仅揭示了PIM1激酶在前列腺癌免疫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协同治疗策略。通过抑制PIM1激酶,研究人员就能改变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组成,从而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效果,这种协同作用不仅减少了肿瘤的生长,还为前列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此外,这项研究还强调了PIM抑制剂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力。目前,PIM抑制剂正在被积极测试用于对抗癌症和其他疾病。研究者希望通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这种新的协同治疗策略能够最终应用于临床,为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这项研究为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但要将其转化为临床应用,或许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将这一发现推向临床阶段,希望能够为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如果这种协同治疗策略能够在临床试验中取得成功,其或将为前列腺癌的治疗带来一场革命,改变目前免疫疗法在前列腺癌中效果不佳的局面。
在癌症治疗的道路上,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突破。这项关于PIM1激酶和免疫疗法的研究,无疑是这一努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不仅让我们对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有了新的认识,也为未来的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100yiyao.com)
参考文献:
Amber N. Clements,Andrea L. Casillas,Caitlyn E. Flores, et al. , 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 (2025). DOI:10.1158/2326-606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大阪世博会“再生”奇迹!Nat Commun:人类iPSC衍生原始巨噬细胞培养基,成为心脏病治疗“奇兵”,开启心肌再生新时代 (2025-04-18)
- 优化常见病药品准入机制 4岁患儿在沪胜利用药获救 (2025-04-18)
- AD: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改命!北大团队发现,健康生活方式对认知相关预期寿命的影响高于APOE基因型 (2025-04-18)
- Cell:当癌症遇上“祖传代码”——你的基因如何预置肿瘤的生存法则? (2025-04-17)
- Sci Adv:炎症或是机体慢性疼痛和抑郁症发生之间的神秘关联 (2025-04-17)
- 青海省公立医疗机构2025年第一季度药品配送环境 (2025-04-17)
- Nature头条:上海交大顾磊磊团队开发AI眼镜,帮助盲人导航 (2025-04-17)
- Nature Methods:你的细胞核正在悄悄变形?颠覆认知的疾病机制革命 (2025-04-17)
- 西医药科技运动强化“全进程诚信治理” (2025-04-16)
- JAMA子刊:“双药联手”谁更强?艾司氯胺酮联合传统抗抑郁药的5年真实世界数据发布 (2025-04-1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