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北京协和医院冷泠团队开发皮肤类器官,鉴定出手足口病特异性抑制剂 |
![]() |
来源:生物世界 2025-03-18 09:53
这项研究表明,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皮肤类器官(hiPSC-SO)可作为研究皮肤传染病的感染疾病模型,为筛选药物以确定候选病毒治疗药物提供了宝贵资源。中国医学科学院冷泠团队在 Nature 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A skin organoid-based infection platform identifies an inhibitor specific for HFMD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类诱导多能来源的皮肤类器官(hiPSC-SO)感染平台,成功鉴定出了手足口病(HFMD)的特异性抑制剂。
在过去的十年中,EV-A71 已成为亚太地区公共卫生的严重威胁。不幸的是,目前还没有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可以用于临床治疗这种感染。因此,我们需要合适的细胞和动物模型来更好地了解 EV-A71 的发病机制,并帮助开发有效药物。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 EV-A71 动物模型能够再现人类疾病的所有方面。这些模型可能在 EV-A71 感染人类的组织嗜性、主要病毒复制位点和疾病表现方面表现出多样性。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技术来发现新的靶点和评估潜在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在体外具有自组织形成复杂类器官(Organoid)的能力,这些 3D 类器官模拟了人类天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能够在体内模拟器官发育和疾病。近年来,多种人类类器官模型被建立,为体外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 3D 平台。
体外模型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治疗靶点以减轻传染病对公众健康的有害影响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的 2D 细胞模型不能在器官水平上准确模拟复杂的微环境,而体内动物模型则表现出物种差异,人类干细胞来源的类器官成为一种很好的替代方法。
由人类多能干细胞生成的皮肤类器官由复层表皮、富含脂肪的真皮、色素毛囊、皮脂腺以及由神经元和雪旺细胞组成的神经束组成。皮肤类器官已被应用于 SARS-CoV-2、猴痘病毒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感染模型,显示出其作为研究病原体感染机制和评估药物疗效的工具的强大潜力。因此,利用皮肤类器官可以成为研究 EV-A71 感染对皮肤和神经系统影响的有力策略。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以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皮肤类器官(hiPSC-SO)作为 EV-A71 感染的模型,首次构建了 EV-A71 感染皮肤类器官的单细胞 RNA 测序(scRNA-seq)和蛋白质组学分析,以研究 EV-A71 感染的毒力、分子特征和发病机制,发现了皮肤类器官内的多种细胞类型,包括表皮细胞、毛囊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神经细胞,均表达 EV-A71 受体,并且易受 EV-A71 感染,并进一步揭示了其中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是 EV-A71 的主要靶细胞,EV-A71 感染可降解细胞外胶原蛋白,从而可能加速皮肤衰老。
该研究还发现,EV-A71 可通过细胞自噬以及整合素/Hippo-YAP/TAZ 信号通路介导表皮细胞损伤,从而促进祖细胞的过度增殖,可能促进肿瘤发生。
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确定了一种与自噬相关的蛋白质HMGB1为 EV-A71 的药物靶点,并发现了一种抑制剂 NSC167409,其在体外和体内模型中均表现出显著抑制EV-A71 复制,并减轻炎症和祖细胞异常增殖。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皮肤类器官(hiPSC-SO)可作为研究皮肤传染病的感染疾病模型,为筛选药物以确定候选病毒治疗药物提供了宝贵资源。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Cell:震惊!首次发现肠道微生物释放抗癌胆汁酸,阻断雄激素信号传导,从而增强T细胞的癌症杀伤能力 (2025-04-19)
- 大脑成微塑料“垃圾场”?Nature子刊:痴呆患者脑内微塑料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8年飙升50%! (2025-04-19)
- “无糖”饮料居然会越喝越饿?最新Nature子刊: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会增加大脑饥饿调节中心的活动,刺激食欲,特别是对女性/肥胖者 (2025-04-19)
- 《自然》双重磅:重大突破!两项早期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试验结果发表,治疗安全性高,并显示出运动功能和疾病严重程度改善 (2025-04-19)
- Cell:科学家揭秘先天基因密码如何影响癌症发展?有望开启精准医疗新时代 (2025-04-18)
- 氰化物的逆袭!Nat Metab:科学家揭秘氰化物从致命毒药到细胞信使的惊人转变 (2025-04-18)
- BMJ:死亡风险降低62%!中山大学团队首次证实,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可将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至90%以上 (2025-04-18)
- Cell重磅:肠道菌群竟能通过产生的胆汁酸增强抗肿瘤免疫!一作已回国加入厦门大学 (2025-04-18)
- CD:科学家发现抑癌蛋白p53缺失诱发癌细胞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2025-04-18)
- 改写生命密码!iScience:工程病毒样颗粒在类器官中“出手”,成功将囊性纤维化关键突变G542X转为G542R (2025-04-1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