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环境污染物PCB153如何偷走健康?—— 线虫实验揭示持久污染物的隐秘威胁 |
![]() |
来源: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 2025-03-27 11:11
线虫的微观世界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负债。保护环境健康,本质上是在守护人类代际间的生命契约——唯有理解那些看不见的威胁,才能为未来编织真正的安全网。在人类不断追求工业发展的历程中,许多化学物质被创造出来,却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反噬着生态系统。
近期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刘楠教授团队在国际环境科学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上发表论文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153 induces fat accumulation and lifespan shortening through CYP450 family genes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https://doi.org/10.1016/j.jes.2025.03.006)的研究,通过微型生物实验室 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揭开了典型工业污染物多氯联苯-153(PCB-153)的潜在危害:它不仅会导致生物体脂肪异常堆积,还会缩短寿命。这项发现为理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慢性毒性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曲直副教授和研究生王盼盼同学为共同第一作者。
一、环境中的"沉默杀手":PCB-153从何而来?
图1 PCB-153的分子结构式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一类曾被广泛用于电力设备、塑料生产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图1),因其化学性质稳定、难以降解,虽已被全球禁用数十年,仍以"遗产污染物"的形式存在于土壤、水体及生物体内。其中PCB-153因氯原子取代位点特殊,表现出极强的脂溶性和生物蓄积性,能通过食物链在动物脂肪组织中富集。人类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鱼类、肉类等持续摄入微量PCB-153,其在体内的半衰期可长达数年。
二、线虫实验室:微小生物如何预警人类健康风险?
图2 秀丽隐杆线虫
图2 线虫形态及PCB153所造成的线虫的损伤效应
研究团队选择体长仅1毫米的线虫作为模型生物,这并非偶然。线虫与人类共享60%以上的同源基因,其脂肪代谢、衰老调控通路(如胰岛素信号通路)与哺乳动物高度相似,且生命周期短(平均3周,图2所示),能在短时间内观察到污染物的长期效应。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能定位毒性作用的关键靶点。到目前为止,共有四届诺奖都与这种不起眼的小虫子有关。实验中,暴露于PCB-153的线虫出现了两大显著变化:
1.脂肪异常积累:特殊染色显示,线虫肠道内脂滴体积增大40%,这与人类的病理特征相似;
2.寿命缩短:处理组线虫平均存活时间减少15%,相当于人类预期寿命缩短10年以上。
另外,氧化应激损伤、生长延迟、生殖系统受损和运动受限的现象也同时会出现,这都对线虫的寿命造成极大影响。
三、基因解码:CYP450酶系统失灵是关键机制
图3 环境PCB-153暴露涉及的CYP450家族基因
进一步研究发现,PCB-153的毒性效应与细胞色素P450(CYP450)家族基因的功能抑制密切相关。这类基因编码的酶是生物体的"解毒大师",负责代谢外源毒素和调控内源脂质平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研究者人为增强线虫的CYP450基因表达时,PCB-153的毒性效应显著减弱,这为未来开发解毒策略指明了方向。
四、从实验室到现实:环境污染物的慢性威胁不容忽视
尽管实验剂量高于当前环境浓度,但PCB-153的持久性、生物放大效应及其与其他污染物的协同作用,使得低剂量长期暴露的风险尤为隐蔽。流行病学研究已发现,人体血液中PCB水平与肥胖、2型等代谢疾病呈正相关,而这项研究从分子机制层面补充了证据链。更令人警惕的是,现代人可能同时暴露于数千种人工化学物质,这些"化学鸡尾酒"的叠加效应尚未被充分认知。正如论文通讯作者指出:"PCB-153提示我们,某些污染物可能像慢性病毒般,悄然改写生命的代谢程序。"
五、科学启示:环境健康需要跨世代守护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传统污染物的新型作用机制,更凸显了环境毒理研究的紧迫性:
加强污染物监测:开发快速检测PCB残留的生物传感器;
探索解毒途径:通过膳食补充(如抗氧化剂)或基因调控增强解毒能力;
推动绿色替代:从源头减少持久性污染物的产生。
线虫的微观世界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负债。保护环境健康,本质上是在守护人类代际间的生命契约 唯有理解那些看不见的威胁,才能为未来编织真正的安全网。
参考文献
[1] Zhi Qu,Panpan Wang, YaluWang, et al.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153 induces fat accumulation and lifespan shortening through CYP450 family genes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doi:10.1016/j.jes.2025.03.006.
[2] Peiwen Li, Yali Xu, Zhaoyang Li,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exposureand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3, 228, 115743. doi:10.1016/j.envres.2023.115743.
[3] Stratakis N, Rock S, La Merrill MA, et al. Prenatal exposure to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and childhood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human studies. Obesity Review. 2022, 23 Suppl 1(Suppl 1): e13383. doi: 10.1111/obr.13383. Epub 2021.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Cancer Cell:何厚胜/秦骏团队揭示环状RNA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关键作用 (2025-04-19)
- 我国学者发现,孕期喝茶或可改善孩子的大脑认知发育,而喝咖啡则没影响 (2025-04-19)
- 《科学》:找到女性专属镇痛秘方!科学家发现雌性小鼠大脑附近的免疫细胞能够产生内源性阿片肽,由雌激素和孕激素协同调控 (2025-04-19)
- 两篇《自然》:二甲双胍又现新技能!科学家揭秘最常见克隆性造血突变,让线粒体“暴走”驱动血癌发生,二甲双胍可有效针对 (2025-04-19)
- 贾伟平院士团队最新研究发现社区同伴支持模式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干预24个月后的管理效果 (2025-04-19)
- Nature“风向标”综述!这些自身免疫疾病靶点,或将诞生下一个药王!改写百亿美元神话 (2025-04-18)
- 乔治·丘奇创立的猪器官移植公司,获FDA批准进行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移植人体试验 (2025-04-18)
- FEBS J:新研究发现ADAMTS5是驱动卵巢癌扩散的关键蛋白 (2025-04-18)
- Cell:我国科学家发现周围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可调节神经元的胞体大小 (2025-04-18)
- 《自然·代谢》:脂肪竟是焦虑推手!科学家发现,急性应激会促进脂肪组织分泌GDF15,激活大脑的焦虑受体 (2025-04-1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